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个人风采

选择字号:

曹欣欣:厚植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复兴

2023-06-15    来源:中国老年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既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又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博物馆作为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传播人类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把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纳入到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的大局中去谋划、去推动。从2019年8月19日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起,到2020年8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共做出了30余次重要批示,考察了8省11处博物馆,阐明了文物资源的特殊价值和重要意义,揭示了文物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回答了为何保、为谁保、怎样保的时代课题,为新时代文物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全国文物系统工作者在新时代积极作为,深入宣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物工作的决策部署,文物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格局,文博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新成就。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一批世界级博物馆,日益成为世界博物馆发展的中心。

2011-2020这十年间,新增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据全国博物馆名录及文化和旅游部数据统计,过去10年中,我国博物馆数量由备案的3589个增长到5788个,年均增长率为6.13%,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已基本形成。据国家文物局去年5月公布数据,全国备案博物馆达到6183家,我国的博物馆总量已跃居全球前5,为世界博物馆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这十年,博物馆基础设施日趋完备,硬件水平不断提升。据中国博物馆协会组织开展的第四批全国博物馆评估定级数据显示,国家定级博物馆达到1224家,平均每馆拥有馆舍13000平方米,展厅6435平方米,库房995平方米,公共服务空间6708平方米,实验修复室166平方米,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地方博物馆的平均水平,反映出我国在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硬实力。

这十年,“保护第一”是新时代文物资源保护的新定位。我国拥有56项世界遗产、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遍布在中华大地上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赓续文明根脉、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的深厚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始终把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重要的政策性文件,对新时代加强文物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与此同时,在文旅部和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文博工作者不负使命,始终把文物安全、为中华民族守住文化的根和魂作为文物工作的底线,他们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确保文物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不断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这十年,考古发掘及其研究与传承成就显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必须高度重视考古工作,用事实回击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各种歪曲污蔑,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丰硕,学科体系日臻完善,重大科研项目攻关能力大幅提升,人才队伍日益壮大。

这十年,革命文物保护传承成效显著。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据统计,全国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它们见证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感人故事,印证着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保护好革命文物,就是守护住了中国革命历史文化的根脉,守护住了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文物工作。2012年11月29日,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与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及书记处的同志一起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历程,重温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中汲取继续奋斗的力量,并深情阐述“中国梦”。此后,总书记到访了许多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红色热土,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年间,革命文物工作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提升,工作机构队伍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2018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对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工作提出明确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要求夯实革命文物基础工作,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径,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创新革命文物传播方式。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制定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全面确立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加强革命文物管理维护,努力推动调查排查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等相关工作有序推进。在此影响下,革命文物保护工作明显加快。“十三五”时期,国家文物局共实施了263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保护项目,2021年批复近200项,一批重要的革命文物保护状况明显改善。与此同时,革命文物工作机构队伍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部门协作、央地联动更加密切。中央编办批复国家文物局成立革命文物司,17个省(区、市)和部分革命文物大市、大县增设革命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文物工作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在革命文物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形成革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革命文物工作保护是基础,利用传承是关键。文物部门和文博单位通过深挖革命文物内涵、举办陈列展览、组织各类活动、研发文创产品等,大力宣传革命文物的多重价值和丰富内涵,革命文物展示展陈渐成体系。“十三五”时期平均每年推出革命文物展览4000余个,更有数量众多的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一类面向公众长期展出的重要陈列展览。各地文博单位依托文物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全社会学习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

在重大纪念日,革命文物更是发挥着见证发展历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独特作用。去年,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由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共同推介的“百馆百展颂百年”精品展览,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为主线,以大量革命文物实证百年党史。

展览之外,以讲述革命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为特色的各类活动盛况空前,以革命纪念地、标志物等为载体的红色旅游更是方兴未艾。据统计,全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从2004年的1.4亿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14.1亿人次,实现了10倍增长。革命文物资源在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今年1月,国家文物局印发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对“十四五”时期革命文物工作进行具体部署,旨在增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包括革命文物的保护传承。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红色文化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滋养,成为凝心聚力的强大力量,这是文博工作者永恒的使命。

这十年,陈列展览数量激增,精品众多,形式多样。作为博物馆核心的文化产品,陈列展览始终是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博物馆强化研究工作,深入挖掘文物多重价值,策划推出了众多陈列展览精品,展览数量和展示水平显著提高。展览数量方面,以“十三五”期间为例,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展览2万多个,开展相关教育活动30余万次,吸引观众量逐年增长,到博物馆、纪念馆学习参观,到文化遗产地游览打卡成为新时尚。文物事业与公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成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展览展示水平方面,精品展览层出不穷。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在党的旗帜下前进——人民军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的“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等8个项目获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的特别奖。这些陈列展览题材多样、特色鲜明、文物丰富,在主题立意、内容研究、展陈水平、技术手段、公众评价等方面亮点纷呈,为观众奉献了丰厚的文化大礼,体现了文博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这十年,传播方式不断创新,扩大了博物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改变着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也改变着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博物馆顺势而为,积极应对信息技术革命给博物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创新传播方式,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了起来,让博物馆便捷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国家文物局先后启动了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以及“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并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部署,主办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活动,鼓励文博单位创新融合讲好文物故事、宣传阐释文物价值、涵养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营造了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社会反响良好。

2021年4月,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活动,共收到申报项目134项,包括全媒体组合、云直播、云展映、云讲座、系列音视频、纪录片、条漫等多种类型,融媒体手段运用愈加灵活多样,传播效力进一步彰显,反映出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重视文物宣传传播、加强文物工作推介的崭新局面。近来,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遴选确定了2022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的推介项目和入围项目,共收到234个申报项目,2502个作品,涵盖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与社会文物、文物科技创新、革命文物、对外交流合作等文物重点工作领域;形式包括音视频、系列短视频、文物融媒体、动漫、条漫、云直播、H5、小程序、云展示等多样态传播类型,这些项目兼具思想性、艺术性,注重深入挖掘、生动阐释了文物的多重价值,诠释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令人印象深刻。

新科技在文博领域的融合应用让文物和展览活了起来。通过理念、技术和机制的创新,国家文物局积极探索实体展览与线上展览相结合的新方式,如启动全国博物馆“国云展”平台建设项目,打造线上线下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的博物馆新空间;又如探索解读与传承的新方式、新手段、新路径,构建新型博物馆传播体系,以更为开放、共享和交互的机制,为全社会搭建二次创作的平台,深入挖掘和利用文物价值。2020年疫情期间,全国2000余项博物馆“云展览”吸引超过50亿人次观览,数字化文物资源在更广阔的领域满足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2020年4月24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上线了首个“云展”,这是国博首次利用三维建模、全景漫游等数字技术,在无实体展厅打造线上“云展”,也是首次在5G通讯技术支撑下与多平台联动,对云展开幕式和专家导览进行现场直播。新技术为文物保护、传承以及广泛传播带来的新契机还将在未来助力文博事业的发展,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明史,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胸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这十年,中国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不断拓展和延伸,愈加凸显对于国家、社会和公众的独特作用。博物馆是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精神家园的沃土,是展示国家文明形象、促进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推动力,更是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总之,我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十年来,在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和国家文物局领导下,全国文物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多种方式、加大力度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在文物资源见证时代发展、振奋时代精神、服务人民群众、推动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文物和文化产品,扩大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今,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不负新时代,扬帆正当时。值此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新征程已经开启之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能进一步增强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从而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更好地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让更多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发挥出更大的力量,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坚信文博事业必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继续谱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离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