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个人风采

选择字号:

陈贵平:又见颐和园

2023-05-29    来源:中国老年文化

2022年的3月初,京城的风微微带着一些暖意,我们一家人驾车前往颐和园。已经十多年未到此地,一家三口徒步走进颐和园正门(即东宫门),每个人都感到幸福感满满。

3月初的京城乍暖还寒,古松柏还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偶尔能看到一些迎春花,它们像是不好意思似地,含羞地开了那么几朵小黄花。其它的花草树木仍在春眠不觉晓的梦中,似乎等待着暖阳的照耀和春风的吹拂,盼望着能遇上一场春雨,即刻把它们从沉睡中唤醒。

与北方不同,此时的南方早已春回大地。陌上花开满山野,油菜花、桃花相互争艳,好一派撩人心弦的江南春色。冥冥中竟勾起我的一阵乡愁,念叨起故乡的山山水水。我常盼着与亲人、友人相聚,如今因为疫情却成了难以释怀的奢求,只能默默地遥思祝福。

记不清是第几次进入颐和园了。在京工作了几十年,常会陪同亲戚朋友来颐和园一游,每次来都会有不同的心情。去颐和园游玩,最怕遇到炎热的夏季或赶上节假日,那麻烦就大了。这时候,名气大的公园总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喧闹不堪。真不知道在这种人挤人的情况下,游玩是为了赏景还是看人?

想起四十多年前第一次来到颐和园参观,那是1978年的金秋十月,还是青涩小伙的我独自北上,到北京赶考中央民族乐团。那时我刚到北京不久,人生地不熟,一切都很陌生。

后来,我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上乐团,并来到北京工作,因缘际会结识了两位到北京上大学的好友——宋通疏和张华。他们二位1978年恢复高考后,以优异成绩分别考入北京化工大学和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简称北航),二人都是贵州大学子弟学校走出来的菁英。

清晰地记得是1979年,我受好友张华之邀,第一次到访颐和园的情景。这段见证友谊的经历我至今都记忆犹新,也是我格外珍惜的美好记忆。张华后来以优异的成绩从北航毕业并留校任教,成为了北航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专家、教授,真为他的优秀而自豪。另一个好友宋通疏从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因其父母身体的原因,回到贵阳参加工作。他是一个有担当又孝敬父母的人,之后又到深圳某公司任职老总,同样创造出卓越的业绩。

四十多年弹指而过,现如今的老哥仨都已经退休,银发渐渐爬满头,曾经的黑发虽然会“光荣下岗”,但好兄弟们的友谊却地久天长,友谊长存!

以往数次来颐和园基本上都是陪同亲戚朋友,由于园中人山人海,直把人挤到心情烦躁,客人也催着,于是我也无心观景,游起园子来走马观花。这次是儿子长大后主动开车陪同我们参观,我感到十分满足,心中夸赞长大后的儿子越来越懂事,知道尽全力孝敬父母。

凡到过颐和园的人,想必都感受过景点里人山人海的拥挤场面!时隔十几年没有来过了,我心里仍在想:会不会又是那么多人呢?

进入园中,我忽觉得眼前一亮,只见三三两两的行人悠闲的逛着。园中的游客不多,许是因为2022北京冬奥会、残奥会的举办,再就是那个没完没了的疫情。

第一次遇到游人如此之少,我顿感心旷神怡,内心窃喜。只可惜美中不足的是缺少蓝天白云,天空雾气蒙蒙,拍照自然会受到影响。不过,我已经很是知足了,人少带来的好心情,让我和家人能够静静地欣赏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漫步到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楼,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精致的三层大戏楼。中国清代有三大戏楼驰名中外:一是颐和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二是故宫博物院畅音阁大戏楼,三是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清音阁大戏楼。

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楼于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建成,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戏楼。戏楼高22米,包含上中下三层戏台,以福、禄、寿分别命名。下层戏台的天花板中心有天井,与上层戏台串通,中层戏台设有绞车,布景可巧设机关进行调控。这种先进的设计,可表现升仙、下凡、入地等情节。清末,京剧艺术得到蓬勃发展,京剧诸多著名演员如谭鑫培、杨小楼等都曾在大戏楼为慈禧演过戏。

望着颐和园昆明湖那碧波秀美的湖面,我感慨山水相连倒影阁楼的美景是如此动人。西山傍水,长廊如彩缎,湖中鸳鸯戏水群鸭欢。待到夕阳余晖,湖边的杨柳含着想要吐露的小嫩芽随风摇曳生姿,百鸟争鸣竟好似江南。

颐和园这座气势恢宏的清代皇家园林行宫,之前叫清漪园,1750年建成,1860年(咸丰十年)清漪园被英、法侵略军烧毁,园中的奇珍异宝也被掠夺。到了1886年(光绪十二年),以之前的清漪园为基础,慈禧按照个人喜好的苏式园林风格,进行了设计并开始重建园林。1888年(光绪十四年),园林建成后改名为颐和园。

修建颐和园的目的很明确,满足慈禧休养、消夏、游乐等个人要求。颐和园名字的寓意是“颐养太和”。“颐”指“颐养天年”,有保养身体,休养生息之意;“和”指“天和”,有自然和顺,天地和气之意。

慈禧不顾国家贫穷落后,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之需,挪用海军经费修建的颐和园,最后还是被八国联军洗劫。尽管颐和园风光旖旎,但其背后暗藏着几经被毁,又几次复修的波折不断……

我们一家步入号称“世界第一廊”的长廊。长廊全长728米,梁上绘有14000多幅的彩画。漫步廊中,可眼望昆明湖,目眺万寿山,此般美景让人很难不陶醉其中。

如果有记者问游客:“颐和园美不美?”那回答肯定是:“美哉!”实事求是地说,就风景而言,颐和园的景色让人陶醉,美不胜收。但若对颐和园的人文、历史有一些了解,在感叹颐和园大美之后,又令人产生一种压抑、遗憾,以及因清政府无能而造成的家国破碎的深刻反思!

古人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有军事价值;而修建故宫,是为了号令天下,有行政价值;但是从乾隆到慈禧太后建设的颐和园纯粹是为了享乐而已!所谓的玩物丧志真是一点不假,以慈禧老佛爷为首的清政府挨揍是必然的!慈禧花光银两又挪用军费,导致中国在甲午战争大败,为了自己享受,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当然,我也见到过对颐和园修建较为积极一面的评价。有人说:“颐和园的修建,客观上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建园治理了北京西北的水系,成为了日后中国的名胜古迹。”还有人说:“每天客流量的门票收入可观,每年门票收入已经超过了当时清政府的投资。”如此推断,持这类评价的人进入颐和园参观,需行跪拜之礼,在内心没准要默念“老佛爷吉祥”“谢老佛爷赏景儿”之类的话。这岂不是可笑至极,风马牛不相及也!让后人通过游览颐和园了解一下历史,大有裨益。

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在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建筑艺术达到了巅峰。颐和园汲取了江南的湖光山影和园林景观之精华,是设计人员和无数能工巧匠的智慧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整个景区堪称完美之经典,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

借着这次难得的游览机会,我细细地品味着颐和园深邃的味道,感叹那些一次次为设计修复清漪园、颐和园拼力的能工巧匠们,是他们创造了这一美好遗存留给后人。我们从内心深处应感恩那些为之作出卓越贡献的能工巧匠们!

颐和园太大,逛着逛着,一晃时间就到了傍晚时分。看完十七孔桥,天色已经渐渐暗下来。此行我收获满满,还剩下不少的景点,看来只能寻找下一次机会了。我盼着肆虐的疫情早日平息下来,祈盼百姓的生活太平祥和!

上一篇:
下一篇:

 离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