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如歌,万物齐吟。故乡春风荡漾,百花盛开,山野芬芳;绿树婆娑,枝叶在风中低吟浅唱;蝶舞蜂飞,虫鸣鸟叫;从视觉到听觉,都美得令人心醉。
每年,我们都在这个时候回腾翔过“三月三”和清明节。老伴喜欢这个美好的季节,更喜欢歌圩活动,有机会也要上场一展歌喉,来几声“嘿撩撩螺”,很是过瘾!
记得2021年,我和老伴先去深圳参加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论坛,等回到腾翔时,歌圩活动刚刚结束。几个相熟的小姑娘、小媳妇见面就说:“哟,伯母,歌圩节结束了才回来?”老伴的脸上划过一丝遗憾和惆怅,问:“今年活动怎么样?”有的说:“很热闹,顶好玩的。”有的安慰说:“跟往年一样。”
“三月三”歌圩,又称“壮族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武鸣县是申报地区。作为歌圩活动的代表性地区,武鸣还是壮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先秦时期,骆越人(即壮族先民)就建立了骆越方国,国都即今天的武鸣。武鸣还是文化部授予的中国壮乡文化研究保护基地,以及广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月三”歌圩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氏族部落的祭祀歌舞。在还没有形成民族的文字时,先民通过易于掌握和便于记忆的韵律结构、山歌形式,在约定俗成的地点举办歌圩,进行思想交流,传播民族文化知识。后来,歌圩成为男女传情的民俗活动。清代汪森在《粤西丛载》中记载:“男女未婚者,以歌诗相应和,自择配偶。各以所执扇帕相博,谓之博扇。归日,父母即与成礼。”如今,歌圩不断发展,活动也越来越丰富,除了唱山歌外,还有抛绣球、抢花炮、演壮剧、舞龙舞狮、斗牛、斗彩蛋等文体活动。“三月三”歌圩已经成为欢乐喜庆的民族节日。
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还是壮族始祖布洛陀的诞辰日。故每年农历三月三,人们除了踏青唱山歌,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外,也祭拜祖先、盘古和布洛陀始祖。在腾翔古圩这一带,从“三月三”到清明节都可以扫墓祭祖。
2014年起,“壮族三月三”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法定假日,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由于与清明节有重叠,加上调休,可连休5天,因此“三月三”成为继春节后的一个重大节假日。一到“三月三”歌圩节,不仅壮乡父老欢庆节日,全区各族人民都放假过节,八桂大地一片喜庆欢乐祥和。
以武鸣体育馆广场、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福瑞公园特色街区、武鸣会堂等为中心,以双桥镇大伍屯、伊岭岩风景区、花花大世界、江宇梦想小镇,宁武镇伏唐村,雪松灵水壮乡文化小填等一批传承活动基地为依托,形成了覆盖各乡村和单位的歌圩活动,推动了山歌的传承和发展。
武鸣老年文化活动中心每个月29日会在江滨路举办山歌活动,这是全区老歌手们每月都期盼的日子。一大早,老歌手们从各乡镇村庄坐汽车或骑电动车赶到江滨路,他们聚在街上,围在一起形成大大小小的山歌台,互相对唱,载歌载舞;而主山歌台由各乡镇轮流主唱、主演。腾翔村老艺人们组织的山歌队,每个月都去参加江滨路的山歌活动,还曾代表双桥镇在主山歌台演唱。他们甜美的歌声,犹如潺潺流动的武鸣河,从歌手心中缓缓流出,此起彼伏,徘徊在绿树芳草中,飘落在人们的脑海心灵间。
伊岭岩风景区也日常举办歌圩活动。游客们来到景区,不仅能欣赏到山色青翠,风光旖旎,洞幽景奇的自然美景,还能体验山歌对唱、抛绣球、竹竿舞、扁担舞等人文活动,以及品尝各色风味小吃。附近村民经常在景区门口或村前榕树下吹拉弹唱,歌声嘹亮。
相比区域性的活动,“三月三”歌圩活动更规模盛大,精彩纷呈。武鸣区共设有20多个活动点,会依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山歌台上,美妙经典的山歌对唱上演:歌者们唱今唱古,信手拈来;歌词韵味和谐,琅琅上口,比喻比兴,令人回味无穷;歌声抒发情感,淳朴自然又真实,乡土气息浓郁。
如今,虽无青年男女以歌定情、择得佳偶,但新歌新风不失传统,风情浓厚。除了山歌台上的自由抒发情感外,“广西歌王赛”也十分精彩。比赛主打斗歌竞艺,每场比赛都金曲频出,歌手们斗智斗勇、竞争激烈。真是台上对唱,妙趣横生,动人心弦;台下鼓掌,持续不断,一片欢乐。古老的山歌在民间又焕发出新春。我不禁感慨:“传统回来了!”歌圩上,人们好歌能舞的天性得以释放,情感随着悠扬的山歌尽情抒发。山歌的故乡既重现了“歌海”的盛况,也带动了竹竿舞、抛绣球、碰彩蛋、抢花炮等民间活动。
竹竿舞,是在竹竿与鼓声碰撞中,千人齐舞。当竹竿发出“嗒嗒、咚咚、嗒嗒、咚咚”的声响,人们跳起舞步。竹声清脆悦耳、节奏明快;舞者步伐轻盈、韵律十足。游客们如有兴趣,亦可参与,一试跳跃的舞步,体验一下开合碰撞中跳跃的美妙和夹脚的尴尬。
抛绣球,是男女传情的一种方式。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纶(绣球)。男女目成,则女受纶而男婚已定。”绣球工艺精巧,美轮美奂,让人爱不释手。绣球是十二花瓣连结成的一个圆球形,其中的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抛绣球既可以见证爱情,也可以是竞技运动。在歌圩场地中间竖一球靶,靶中开一圆心,即可比赛。参赛双方对投,投中圆心多者为胜。如今,抛绣球已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碰彩蛋,也是青年男女互通情愫的方式。小伙子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象征播下爱情的种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抢花炮,是体现个人实力和团队精神的赛事活动。抢到花炮的人,被认为是来年最有福气的人,会受到姑娘们青睐。每年,各村会组织抢花炮队参赛,队员们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抢花炮有点像西方的橄榄球运动,但使用的花炮制作工艺复杂,是由一个铁制圆环外用红绸缠绕而成;两者赛制也不同,抢花炮采用三炮为一局定胜负。
除了上述娱乐活动,歌圩上还有很多非遗文化展示活动。骆越祭祖大典,铜鼓声声,诵声朗朗,香烟袅袅;壮族服饰大赛,展示了壮布、壮锦、刺绣的精美和斑斓,独特款式和风格;师公戏大赛,壮话演出,唱腔独特,边唱边舞;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大赛,香气四溢,五彩缤纷,寓意五谷丰登,兴旺繁荣。歌圩期间的非遗文化展示,让人们领略武鸣非遗的多样风采。
武鸣南部的歌圩以伊岭岩风景区为中心点,并延伸到周边县镇,形成包括大伍屯歌圩、江宇梦想小镇歌圩、花花大世界歌圩,以及宁武镇的伏唐歌圩等歌圩。这些歌圩都举办了各具特色的活动:伊岭岩风景区有壮家美食体验、壮族风情文艺表演、民族体育竞技体验、学说壮语等;大伍屯有脚斗士争霸赛等;江宇梦想小镇有山歌擂台赛、沉浸四季花海摄影大赛、壮族风味小吃等;花花大世界有山歌对唱、文艺演出、放风筝等;伏唐村有斗鸡斗鸟等活动。村庄里的广场、村道,以及景区内也有各种活动,如现场制作的风味小吃,土特产交易等。歌圩现场总是人来人往,欢声笑语。
在我的家乡——腾翔古圩一带的歌圩会推出很多传统的娱乐运动项目,如滚铁环、踩高跷、穿板鞋、脚斗等。
滚铁环是我们儿时都喜欢玩的游戏,要用一根粗长铁丝扭成的铁钩,钩住铁环,借手臂之力将其向前推;要想让铁环一直不倒,需要耐心和平衡。技艺高超的人可以滚很长时间,即使经过无数凹凸不平的路面和水坑,也如履平地。
踩高跷是由北方传入南方,并融入当地文化后的民俗活动。腾翔这一带的踩高跷形成了自已的风格特色,无论踩单跷或双跷都无需绑扎在小腿上。
板鞋竞速是壮族的一项竞技活动,有3人板和多人板两种,人们要穿一副长板鞋前行,以步调一致速度快为胜。该活动据说源于明代瓦氏夫人赴沿海抗倭的练兵之策。为了让士兵步调一致,她令3名士兵穿上一副长板鞋齐跑训练,以提高士兵的素质和斗志,因而所向披靡,打败了倭寇。
脚斗是项两人对抗的竞技运动。比赛前,参赛者要弯腰抬起一个腿,双手抓住小腿,稳当站住犹如金鸡独立;赛时,两人要用膝盖撞击对方,将对方抬起的腿撞下者为赢。脚斗的技巧很多,如撞击、躲闪、转圈、偷袭等等,趣味无穷。
此外,还有体验旧时本地人劳动过程的舂米活动。过去家家户户都有用大块石头凿成口径约70至80公分的臼,臼内凿有锣纹。舂米时要手拿舂米杵捶打臼内的稻谷。
舂米可一人,也可两三个人一起;操作时需配合默契,一上一下,直到臼里稻谷脱壳成白白的米粒,余下的米糠可用作饲料。
如今,生活中已很少见到玩滚铁环、踩高跷、穿板鞋、脚斗和舂米了。但有了“三月三”歌圩,这些传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特别是山歌,已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得到广泛传播。许多山歌手利用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相约对歌,相互交流。人们通过网络欣赏或学唱山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山歌,传唱山歌。喜歌唱歌,已蔚成风气。
心中有歌,生活甜蜜。即使人生遇到困难挫折,处于逆境,困惑徘徊,纯朴的山歌也会犹如一缕阳光照亮你的心里。岁月静好,云淡风轻,深情的山歌宛若绚丽鲜花,把你的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