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礼洪,我国著名作曲家。1926年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1945年参加革命,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有着67年党龄的老党员。抗日战争期间,他奔赴大后方,在重庆国立音乐院作曲系学习。建国后,他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多年,并于1969年调入中央乐团创作组参与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改编。他个人的主要作品有《海之歌》等四部交响曲、《g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戏剧配乐《黑奴恨》、音乐电视片《江河源抒情》、舞蹈组曲《鹤》和《我听到你的歌声》《雨中岚山》《巍巍青山高》《唐诗五首》等多部不同体裁规模的声乐作品。
他的创作注重汲取民族文化的内涵,善于运用抒情的笔调表达深刻且复杂的生活感受。因而作品里饱含细致的心理刻画、清晰而富有色彩的旋律与和声语言、以及层次分明的音乐织体和具有丰富表现力的配器手法。这些特征是他独树一帜的创作个性和音乐格调。他潜心研究管弦乐法多年,在交响乐队配器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还多次为国家的外事工作做出音乐方面的贡献。他年过九十,仍在进行创作。
艺术摄魂、人生如歌。那么,音乐艺术是如何融进他的血液,伴随他走过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之旅呢?
投身革命,用音乐作武器
盛礼洪1943年在重庆进入国立音乐院作曲系学习。1945年,他撰写的反映国立音乐院进步学生活动的长诗在《中国学生导报》上全文刊载,该刊由周恩来同志主抓,南方局青年组骨干陈以文、管震湖领导,复旦大学的进步学生创办,在重庆青年学生中很有影响。这首长诗让南方局青年组注意到盛礼洪,陈以文亲自吸收他成为《导报》的成员,并鼓励他参加地下党组织的活动。
在盛礼洪临近毕业之际,他与其他六名积极响应、参加学生运动的活跃分子被校方无理开除。面对这一变故,他反倒更加坚定了要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共产党领导的反饥饿、反暴行、反内战的革命浪潮中……
当年复旦大学从重庆迁回上海后,《中国学生导报》在上海等地的工作迅速开展,陈以文则留在川东继续展开地下斗争。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陈以文、江姐等一批共产党人被逮捕,关进渣滓洞集中营,在全国解放前夕被秘密杀害。每当盛礼洪回想起这段斗争经历,心中都充满了对陈以文和一大批为理想献身的英雄们的缅怀和崇敬。
成长于动荡的年代,盛礼洪写了两部与战争有关的交响曲。他在《第四交响曲》中再现了幼时亲历的战争场面,描绘了儿时跌跌撞撞举家逃难流离颠沛的经历,抒发了对战争深恶痛绝的情感。他含着泪水回忆起幼时的经历:躲在山上的水沟里,亲眼看见日本人用长枪杀死了自己的伯父;他最小的妹妹那时还不会走路,被大人放在箩筐里挑着四处逃难……
盛礼洪用音乐作武器,投身革命,参与战争。他用作品记录民族深重的苦难,痛斥侵略者的残暴,呈现百姓被涂炭的悲愤经历,缅怀逝去的亲人和惨遭杀戮的民众,悼念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
改编《黄河》,再颂民族精神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光未然以黄河为背景,创作《黄河吟》以歌颂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这首神来之笔的诗篇,句句澎湃激昂。冼星海看到后,有了创作《黄河大合唱》的冲动与灵感,连续写了几天,创作出这部完整、精彩、气势如虹的《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对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具有很强的鼓舞作用。
1969年,由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刘庄组成创作组,采取集体研究讨论专项分工负责的方式,对《黄河大合唱》进行改编,创作出《黄河钢琴协奏曲》。其中,盛礼洪负责乐队部分的设计和协调作品的整体布局、权衡钢琴与乐队之间的平衡关系等工作。为更好的谱写乐曲,创作组到黄河流域体验生活数月,目的是深入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历史背景,感受革命根据地的淳朴民风,观察黄河的水纹地貌。只见黄河的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时而湍急汹涌,时而雄浑坦荡。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创作组成员得以把所有的感动、信念和情怀用钢琴协奏曲的形式展现出来。
1970年元旦,由殷承宗担任钢琴独奏、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协奏,钢琴协奏曲《黄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盛礼洪记得首演时舞台天幕上是毛主席穿着红军服装的照片背景。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挥手高呼“冼星海复活了!”这次演出轰动了整个会场,暴风雨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地回荡在人民大会堂中。盛礼洪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感慨道:“那一次我真正体验到了什么是震耳欲聋,掌声雷动,真正感到我们中国自己的音乐有如此强大的魅力!”客观地说,这部协奏曲是当时中国音乐创作的一次飞跃。从那以后50年来,该曲不断登上重要舞台,成为中国近代钢琴作品的经典之作。
扎根基层,汲取艺术灵感
钢琴协奏曲《黄河》创作结束后,盛礼洪留在中央乐团工作。为了创作更多的音乐作品,盛礼洪音乐生涯中曾多次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和采风以汲取民间的艺术精华。长期的生活积累充沛了他的艺术元气,为他的音乐创作积累了丰厚的底蕴。
1980年他完成的第一交响曲《海之歌》,是一部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盛礼洪通过对大海的描写来展现渔民们勤劳勇敢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十年“文化大革命”给人们的心灵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创伤,但渔民们从来没有失去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他们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言放弃。盛礼洪要表现的就是劳动人民这种坚韧不拔的力量。这种力量在他的音乐里是感慨,是呼唤,更是奋发!
为创作这部作品,盛礼洪去舟山群岛、海南岛等地采风,深入渔村体验生活,积累素材。他看妇女们在海边织补渔网,看船工们在沙滩上修理渔船;他听老渔民讲述久远的海难经历;他还和渔民一起出海,有过遇到风暴,跟渔船到最近的海岛避难的经历。在与渔民们的同甘共苦中,盛礼洪深刻体会到了大海带给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丰满了这部交响曲的构思。他说,艺术源于生活,只有深入民间,亲近自然,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灵感。《海之歌》由中央乐团演出,并由中国唱片社出版唱片在海内外发行。
当聊起几十年音乐生涯他心中最为满意的作品时,他想了一下,说:应该是音乐构思独特的《黑奴恨》。1907年,留学日本的一批进步青年为了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上演了话剧《黑奴吁天录》,此剧改编自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1961年,当年参加过《黑奴吁天录》演出的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重新改编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并更名为《黑奴恨》,交给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出,由孙维世担任导演。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沨邀请盛礼洪为这部话剧配乐。盛礼洪在创作过程中研究并采用了很多首美国黑人民歌,尤其用《老人河》作为全剧的主导旋律。导演孙维世的舞台调度将音乐很好地融入剧中。由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进行演奏和录音,配乐受到演员和演奏员们的喜爱,演出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这是一次革命浪漫主义的实践,作品的成功对盛礼洪的音乐事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是他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结语
包容,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兴旺发达的重要指征,也是一个艺术家走向事业成功必备的素质。盛礼洪认为,“聪明的人总是善于把别人的好东西学过来,完善发展,为我所用。”他一生重视研习好的作品,在音乐创作中实践“读千卷书,走万里路,采四面风,交八方友”。
当聊到对晚辈的寄语时,这位“国宝级艺术家”说,从1921年建党,中国共产党走到今天已经100年了。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不忘初心努力工作。现在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年轻人,他们将是国家和社会的栋梁。希望年轻人打好知识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尤其是年轻的作曲家们,要努力写作来反映党和人民的辉煌时代;在创作的过程中,扎根人民,深入生活,谱写出打动人心的音乐。年轻一代要好好学习党史,相信党,坚定不移地跟党走,要牢记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用无数烈士的牺牲换来的,要把国家利益、党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不忘初心。
盛礼洪老师为人非常谦和低调,他有着强大的内心世界和坚定的精神信仰,尽管已95岁高龄,依然沉浸在音乐创作中。他要把一生从人民群众中汲取的营养转化为精神力量回馈祖国,回馈社会,这是他作为一个革命艺术家的使命。
注:盛礼洪老师于2022年5月13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本刊特发此文表达对盛礼洪老师的沉痛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