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个人风采

选择字号:

张军:滋兰九畹,树蕙百亩——记著名男中音歌唱家王立民

2024-03-07    来源:中国老年文化

2023年4月6日,我终于如愿以偿的完成了《老艺术家口述历史》约访原中央歌剧院一级演员王立民老师的工作任务。王老师虽已74岁,但身形匀称、步履稳健、着装整洁、色彩鲜明且精神健烁,神采奕奕,说起话来声音爽朗、中气十足,让人丝毫看不出他已过古稀之年。或许这就是歌剧艺术带给人的滋养吧。

王立民1949年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生活在一个干部家庭,父亲是当地一家银行的行长,家中有六七个孩子,在当时算是普通家庭。在众多兄弟姐妹中,王立民很早就展现出了在音乐上的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从小学到中学,他一直是学校文艺活动中的积极分子。直到现在,许多上世纪60年代的歌谣,他依然记忆犹新,能够随口唱出。

1968年,上高一的王立民赶上了上山下乡的热潮,他下乡到了黑龙江省北安县北安农场宣传队,主要从事演出和主持工作。下乡一年以后,铁道兵文工团到东北招兵,王立民因为有文艺基础、自身条件也好,20岁的他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铁道文艺兵。

铁道兵文工团的青春岁月

回忆起那段岁月,王立民老师依旧感慨万千。在铁道兵文工团时,王立民深刻体会到了叶剑英元帅题写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的铁道兵精神。和平年代,铁道兵可以说是最辛苦和最危险的部队之一。他们长年出没于人迹罕至、荒无人烟的深山密林,戈壁荒滩。要随时准备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状况。王立民随同文工团到各筑路部队慰问一线的战士们,他们的舞台很多时候就是在深山里直接搭建的。在演出过程中,王立民就亲身经历过两次意外事故,其中一次是依山搭建的舞台发生了山体滑坡,有两位文工团的同事不幸被山体碎石掩埋而牺牲,王立民亲手把战友的尸体从废墟中拉了出来。

铁道兵文工团的工作虽然辛苦中伴随着危险,但他也跟随部队,见识到了祖国无尽的大好风光,广袤的大兴安岭、美丽的青海湖,在广阔的天地之间,更加深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音乐艺术的感悟。在这里,王立民和战友们一起留下了自己最美的青春时光。艰苦奋斗、不惧困难、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更是深深根植于他的内心深处,对他后来在歌剧事业上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徜徉于歌剧的海洋

后来随着百万大裁军的一声令下,王立民不舍地脱下穿了15年的军装,就地落户在北京。幸运的是,在著名歌唱家刘秉义、温可铮和王秉锐三位老师的引领和鼓励下,王立民鼓起勇气报考了中央音乐学院,并在考试中得到雷克庸老师的认可,顺利进入了中央音乐学院进修。

在这里,王立民接触到了专业系统的声乐知识训练,这与之前在部队里自己摸索着表演有很大不同,他必须从基础开始,一点一点地攻克下来。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后,顺利进入了中央歌剧院这个歌剧表演的最高艺术院团,而迎接他的则是更高难度的挑战——语言学习。

中央歌剧院要求表演者演唱时,必须使用歌剧曲目原本的语言,既意大利语、德语、法语、俄语,甚至有的安魂曲或弥撒,还得用拉丁语。虽然不要求演员们能够用这些语言进行日常对话,但演唱时必须达到语音正确。比如演唱《茶花女》时,就会从意大利请来语言审听人员,人家说可以才可以,不可以你就得接着练。

王立民进入歌剧院的时候已经将近40岁了,早已过了学习和记忆的最佳时期。王立民只好用最直接的方法,不分白天黑夜地死记硬背,挤地铁时也拿写着台词的纸片背。有时背得差不多了,结果睡个午觉起来又忘了,那就继续背。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立民的努力成果,获得了歌剧院前辈郑小瑛和雷克庸等老师的认可,他很快拿到了《屈原》的剧本,并担任主角。

凭借着20多年的舞台经验,加上从心底里对音乐艺术的喜爱,在歌剧院的日子里,用王老师的话讲,就是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是自己最热爱的事业。之后,王立民又先后出演了《茶花女》《蝴蝶夫人》《卡门》《图兰朵》《驯悍记》《弄臣》《马可·波罗》《布兰诗歌》等多部世界经典歌剧,并在剧中扮演主要角色。之后还担任了中央歌剧院歌剧团副团长,合唱团团长等职务。

2009年,60岁的王立民老师以中国男中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身份从中央歌剧院退休。

为中国歌剧艺术继续贡献力量

虽然王立民老师离开了中央歌剧院,但他并没有离开热爱的歌剧舞台,而是一直活跃在中国歌剧艺术推广与发展的一线。谈及歌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王老师感想颇多。他认为,中国歌剧目前的任务应是普及和提高、继承和发展。

王立民老师也一直在践行这一理念。在教育部、文化部和财政部主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央歌剧院的演出活动中,王立民老师主持兼演唱,坚持了十年三百多场,广受好评。王立民本人也首创了“聆听经典走进歌剧”的主题讲座,已在全国举办将近二十场。

普及和提高

普及音乐艺术的基础,提高国民对艺术的欣赏层次,即美育。这个工作应该从小学就开始实施,比如认识五线谱。识别了五线谱,对歌剧的赏析就会有一定基础,如果不认识五线谱,很多世界名著,很多东西就都看不懂,进不去。歌剧在西方也是具有一定审美层次的人才能欣赏的。一个有层次的外国人说自己了解中国,但在诗歌上却不了解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甚至近代的《黄河大合唱》和《长征组歌》,那他并不能说真的了解中国。同理,作为一个有层次的中国人,要了解西方,那在音乐和艺术方面,就需要了解歌剧、芭蕾舞、交响乐。艺术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大学校园活动中,王老师会积极与大学生们进行互动。比如在一次演出前,王立民与另外一位主持人带领大家集体背诵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最后,当所有人共同喊出“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时,全场的年轻学子们沸腾了。因为这正是他们的心声。

有了共鸣之后,歌剧演出也取得了极佳的效果,王老师表示,虽然不见得他们其中有人以后能走上歌剧道路,但应该在他们心里面种下欣赏歌剧的种子,同时让学子们种下为国努力的那种精神。这就是美育。

继承和发展

为什么是继承和发展,而不是超越呢?王老师提到,歌剧发展的400多年里,有名有姓的歌剧不下万部,如今经常在世界各大歌剧院上演的有几十部,而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大概只有十几部。

就如中国诗词巅峰的唐宋,现代诗词文化的水准要超越唐宋时期,不能说绝无可能,只能说相当困难。歌剧同样如此,十七世纪的蒙特威尔第、吕利,十八世纪的拉莫、莫扎特,十九世纪的古诺、比才、威尔第,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早期的普契尼、马斯卡尼等等,他们共同成就了歌剧发展的巅峰。《奥菲欧》《浮士德》《罗密欧与朱丽叶》《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弄臣》《茶花女》《卡门》《蝴蝶夫人》《图兰朵》等一系列经典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

中国歌剧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影响下,于上世纪20年代开始萌芽的,它的发展黄金期已经过去了。而被人民大众广泛熟知,也就是几十年的时间。所以,我们首先做的应该是继承,好在音乐是可以跨越种族和国界的,它所表达的情感、故事和矛盾是人类所共通的。如同威尔第的《弄臣》,他所表达的就是父亲对女儿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普遍的,所以人们听到音乐、看到情节能产生共鸣,所以被传唱了二百多年。

谈及发展,王立民老师认为,当代歌剧的创作,不仅要主动学习西方歌剧在音乐创作、声乐训练等方面的深厚经验和科学方法,也应与民族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创演大量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在此,王老师注重提到了《黄河大合唱》和《长征组诗》这两部作品。

从1931年到1945年,中国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艰苦抗战14年,军民死伤超过3500万人,日军伤亡130余万。但是中国仍然胜利了,并且如今变得更加强大。为什么?如果有人不明白,只要他去听一听《黄河大合唱》,就能明白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

《长征组诗》同样如此,中国共产党1921年建党,到1949年是28年,平均每天300个共产党员牺牲,“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今天能傲立世界的原因。

对当代歌剧表演创作的思考

王老师提到,中国歌剧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人才济济,也创作出了像《屈原》《原野》《张骞》《白毛女》等许多优秀的作品。但现在被世界认可的中国歌剧,仅有《原野》等少数作品。一部好的歌剧能够流传开来,大多是因为它表达出了人类最普遍而又最深层次的人性,因为它会引起观赏者的共情、让你不断地深思、思索。

而歌剧表演者,往往也要融入角色之中,去挖掘人性内在情感,并以音乐的形式去表达。说到这里,王老师讲了个有趣的故事。有一次,在演出威尔第歌剧《茶花女》时,王立民扮演其中的男主角阿尔弗雷德的父亲,作为父亲的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与一个上流社会的交际花玛格丽特相爱。演出的过程中,台下一片寂静,只能听到抽泣的声音。演出结束后,台下掌声雷动,但当观众们上台献花时,却全都避开了王立民,只献给阿尔弗雷德和玛格丽特的扮演者。难道是自己的表演没有得到认可吗?问及原因,同学们才说,“不能献给你,因为你把这么好的一对儿拆散了。”

简单的一个例子说明,优秀的歌剧,优秀的表演者,不管观众是否是懂得歌剧的人,都不影响大家对整部作品的认可。而很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从不要掌声,观众的认可是发自内心的,情到深处,鼓掌是情不自禁的。

对前辈们始终心怀敬意

在谈及老一辈歌剧艺术家时,王立民的言语中总是充满敬重之情。郑小瑛老师、王世光老师、刘秉义老师、温可铮老师、王秉锐老师、雷克庸老师、方晓琴老师等,对于他们的作品,王立民可以说是如数家珍。对他们为歌剧事业地不懈努力,王立民也是由衷的敬佩,并将这种情感付诸于笔端。

王立民也会经常告诉自己的学生,你们现在唱得棒,我们都很佩服,但是你们是踩在我们的肩膀上站起来的,而我们这些人,是踩在雷老师他们肩膀上站起来的,雷老师又是踩在沈湘先生他们肩膀上站起来的,一代代传承不能忘记。

歌剧,作为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种融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为一体的艺术,是衡量一个国家舞台艺术创作、表演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相信,在一代又一代,如同王立民老师这样的音乐艺术家的努力下,中国一定诞生更多优秀的歌剧作品,让世界看到中国歌剧的魅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离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