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个人风采

选择字号:

封杰:徽班何时进京的

2021-01-19    来源:中国老年文化

在230年前的1790年,正是清朝乾隆爱新觉罗·弘历八十大寿,为了表示对这位皇帝(高宗)的恭贺,朝廷特意召集全国戏曲艺人来到京都献艺。那时搭的戏台从西华门一直演到西直门外,众多戏班纷纷使出拿手技艺,演员和观众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气氛,可谓盛况空前。

在盛大的演出活动之后,艺人们收拾起行囊,有的返回了故乡,有的到各地巡演,而其中从扬州而来的一家徽班却留在了北京继续演出,并以艺人高朗亭最为著名。这一批的艺人大多数人入驻了外城韩家潭一带,所以留下了一句“人不辞路,虎不离山,唱戏离不开韩家潭”的戏谚。自此,艺人们开始了研戏、练功、学戏、传艺、繁衍等等生活。后来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祝崇等班社相继出现,艺人们的生活和技艺得到空前丰富和发展,并在漫长的演出过程中,六班逐步合并成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班,人称四大徽班。而当时的艺术环境正是地方戏曲勃兴,虽有花雅争胜之势,而更多的是彼此相融的锋芒。如当时已先行流入北京的高腔(时称京腔)、秦腔等一些新兴的地方剧种,很有演出市场,备受戏迷的欢迎。徽班似“海绵”一般,在原来兼唱多种声腔戏的基础上,又结合京、秦二腔的优长,特别是吸收了秦腔在剧目、声腔、表演等方面的精华,来充实完善自己。同时为了适应北京观众多方面的需要,尤其发挥各班社演员的特长,逐渐形成了各自徽班不同的艺术风格。据《梦华琐簿》记载,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集中表现在:三庆的轴子,就是指三庆班多以演出整本大戏见长;四喜的曲子,表明是以演唱昆曲戏著称;和春的把子,则是以擅长演出武戏取胜;春台的孩子,讲得是以童伶表演最出色。

此后嘉庆、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调(又称楚调)艺人进入京城,很快融入到徽班演出。至此开始了又一次的兼习,经过不断地汇合二黄、西皮、昆曲、秦腔等戏曲元素,徽班的艺术风格逐步发生衍变,奠定了京剧形成的基础。而后又历经几十年的磨砺发展,最终产生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上一篇:
下一篇:

 离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