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个人风采 正能量

选择字号:

惠延虹:追寻父辈的足迹

2018-03-04    来源:正能量

惠延红

惠延红
人物简介

惠延虹,1945年出生于延安,中国歌剧舞剧院编剧。1985年将汤显祖名著《牡丹亭》改编为舞剧文学剧本,由陈爱莲组班、编排,在广州上演。参与由院长晏甬、作曲家陈紫等组班创作的歌剧《秦俑魂》。退休后撰写父母家族及本人成长经历的回忆录,现已完成初稿。1996年退休。

惠延虹有一个夙愿:通过回忆录的形式,把父辈为新中国建立、为党的事业而奋斗一生的感人业绩讲给后人,激励家族的子孙牢记先辈奋斗史,继承革命光荣传统,不忘初心,永远前进。

父亲的光辉业绩

惠延虹的父亲惠中权在193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惠父21岁就成为陕西甘泉县的县委书记。在甘泉县他亲耳聆听朱德总司令和陈云同志的谆谆教导。“打破砂锅问到底!”是陈云同志对惠中权的当面教诲,从此这句话就成了惠父自觉恪守的座右铭。后来惠父在靖边县任县委书记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1942至1943年历时88天的中共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党表彰了在领导边区经济建设及公营经济中克己奉公、成绩显著的干部,选拔出王震等22位生产英雄,予以隆重奖励。这22位生产英雄里就有惠延虹的父亲。除了受奖者每人一条毛毯外,更有毛泽东同志对这22位授奖同志逐一亲笔题词的奖状,其中毛泽东给惠中权的题词是:“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王震和惠中权等10位同志的画像,还刊登在当年的《解放日报》上,这是一种奖赏,也是一种荣誉。

新中国成立以后惠父担任共和国林业部副部长。作为国家高级领导干部,惠父埋头苦干,忘我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寻根之路

文革时期,惠父不幸辞世,当时还在歌舞剧院学员班学习的惠延虹顿时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只有到了最后的分别时刻,她才感悟到她对父亲感情的根扎得有多深。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惠延虹怀着对父亲不尽的思念一次次地踏上了追寻父亲成长足迹的寻根之路。

寻找有关父亲的生平事迹,对惠延虹而言有着相当大的挑战。因为她父亲早年一直在陕西为党工作,若要把这部分的内容挖掘出来可不是一件轻松之事,但她决心很大。当年,她女儿才五岁,需要人照料,她干脆就一并带在身边,从北京登上前往陕西的火车就出发了。

惠延虹前往陕西的第一站就是到她父亲的故乡清涧县,她要在那里做调查工作。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她所住的亲戚家只有两间屋子,简单收拾一下给她们娘儿俩腾出睡觉的地方。为了安心把采访工作做好,她把女儿托付给亲戚,自己骑着自行车,走东访西,一家一户地采访交谈,从点滴处记录有关她父亲的过往历程。

因惠父在延安工作过,那里有亲戚和一起战斗过的同志,惠延虹当即就决定带着女儿去延安采访。

这一段在延安采访的经历,真正让惠延虹终生难忘。当时的交通条件非常糟糕,从延安到北京无法直达,且只有两条线:一条是西安到北京,另一条是太原到北京。后者所花路费少,但人特别多。为了节省往返的路费,惠延虹只好带着女儿在太原换车。车站人头攒动、拥挤不堪,惠延虹带着孩子根本挤不上车,只好把女儿交给一个陌生人求他帮助先把孩子带上车去。孩子并不了解情况,离开母亲时撕心裂肺地大声呼喊:“妈妈!”生怕是妈妈不要她了。惠延虹一边安慰孩子告诉她“放心吧,妈妈一定能上车”,一边使出浑身的劲,拼了命似的往上挤,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斗后,惠延虹终于挤上了车。但是车上的人实在太多,她随身携带了一个手提包,就把女儿放在提包上,她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悬空着,因为实在找不到把另一只脚再落下去的间隙了,就把“金鸡独立”的姿势一直保持到火车抵达北京为止,一共十几个小时。“那真是把人累得不轻啊!”惠延虹感慨道,“幸好那时的社会治安还是好的。不然把一个年幼的孩子交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也很不安全!人家把孩子带上了车,放到车厢过道上,告诉孩子一定要等着我。虽然往返的路途非常辛苦,居住环境也很差,但是我此去的收获却是满满的。特别是到延安采访,人家一听说是惠中权的女儿对我都特别的亲热,这让我深受感动和鼓舞。”

以后又去延安采访时,惠延虹继续不辞辛劳往返其中,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对父亲的追念。

给父亲出书,一直是惠延虹心中的愿望。1996年,惠延虹和继母找到父亲生前工作的林业部,把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告诉了部领导。时任林业部副部长刘广运同志当即表态给予热情的支持,部里迅速成立了创作班子。在惠父生前任职的几任秘书还有他的下属,都加入了这个写作班子,惠延虹作为家属一方,负责编写她父亲的年谱工作。

为了完成父亲从1934年参加革命到1954年调到林业部这20年的年谱工作,惠延虹专门去西安查找当年她父亲在西北局的档案。那时的条件不比现在,所有的档案记录只能一页页抄写,没法复印,更不能拍照。翻阅档案、手抄记录,这对于惠延虹而言还是可以胜任的,但为了赶时间,她每天吃饭只好在街头的铺位应付了事。路边摊的卫生自然没有保证,这样一来,她每吃一顿饭,肚子就跟着“抗议”一次,没几天人就瘦了一大圈。

1、和纪念馆里的父亲合影留念

1、和纪念馆里的父亲合影留念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997年1月,《惠中权纪念文集》一书在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了。这部书中有惠父在各个时期所写的文章、讲话,还有与惠父在不同时期共事的同志所撰写的回忆。书的扉页上是毛泽东表彰惠父的亲笔题词:“实事求是,不尚空谈”,这部凝聚惠延虹汗水和惠氏家族期盼的文集终于诞生了。

2013年12月,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暨毛泽东1943年1月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表彰领导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中的22位生产英雄题词发表70周年”之际,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组织编写了《联系群众的楷模——毛泽东题词表彰22位生产英雄》一书,并召开出版发行座谈会。惠延虹作为英雄模范的子女代表出席了这次具有特殊意义的座谈会,并有幸再次重温了父辈艰苦奋斗、为创建新中国立下功勋的难忘岁月。

永远的纪念

陕西靖边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重要边塞地区。1935年刘志丹领导红军解放了靖边县城。惠延虹的父亲在1940年担任县委书记。惠父带领当地百姓兴修水利,运用“引水拉沙”的方法,移走了一个又一个沙堆,增加了土地耕种面积。他又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因地制宜修建“水漫地”,使贫瘠土地变肥沃良田;实行种植三茬制,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当地特有的气候和土质“先种麦子插黑豆,黑豆地里带萝卜”此可谓创举,仅用一年的时间就解决了靖边县百姓的基本口粮。为了解决当地劳动力不足,惠父通过说服教育与惩治处罚相结合的方式对当地好逸恶劳的“二流子”进行改造,把他们转变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通过推动发展驮盐运输业,使得靖边县货币与商品流通日趋活跃,创办了靖边第一个民办合作社,为百姓所积极拥护,也为日后整个边区的合作社事业的发展起了带头的示范作用。

饮水思源,70年后的靖边县政府没有忘记当年为靖边发展鞠躬尽瘁的老县委书记和所有为靖边县发展做出贡献的杰出人士。

2017年4月15日,在镇靖村隆重举行中共靖边县委旧址、惠中权故居维保工程竣工暨镇靖堡展览馆开馆仪式。习近平的母亲齐心老人为惠中权纪念馆亲笔题词:“继续发扬革命传统精神。”在纪念馆开幕的当天,惠氏家族一行60余人从各地赶往纪念馆,瞻仰父辈的奋斗业绩。如今,这个纪念馆已成为阐释靖边改革发展、传播红色历史文化的重要的平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几十年来,惠延虹锲而不舍地追寻父辈的足迹。她每一次采访、每一次参观,都犹如受到生命的洗礼。惠延虹坚定地表示:我要用余生的时间把父辈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下去、传播出去!

上一篇:
下一篇:

 离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