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个人风采

选择字号:

刘树纲:敢于实践,乐在其中

2018-06-06    来源:正能量

人物简介

刘树纲,1940年生于河北,任职于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62年毕业分配到中央实验话剧院工作,1965年任专业编剧。1985年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曹禺文学奖),1988年被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评为“全国十名优秀剧作家”之一,获第一届振兴话剧奖(金狮奖),同年获第二届“钟山文学奖”。1988年担任中央实验话剧院院长至1991年,1995年获中央戏剧学院首届学院奖(戏剧文学奖)。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北京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员。2002年退休。

话剧在年轻文艺爱好者中有着广泛的市场基础,每逢周末,大戏上演,北京很多剧场门口气氛热烈、人头攒动。对于这样的场景,刘树纲再熟悉不过,作为编剧,20世纪80年代的话剧海报上时常会看到他的名字。而在当时,他所编写的多部话剧都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反响,影响过不少话剧人。


闲不下来的人

从中国国家话剧院退休后,离开工作岗位的刘树纲,并没有让自己清闲下来,他常常会接到各种讲座的邀请,包括为青年作家进行授课。虽然自己不是教学出身,但是严谨认真的刘树纲,会在讲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他将自己大量的实践案例讲给学生听,为青年人打开思路。他们听后,也感到获益良多,觉得刘老师讲的都是大实话。刘树纲觉得,学写戏,首先要打好基础,不要上来就是“荒诞派”“现代派”,这就像写字一样,先学正楷,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去发挥、奔跑。

除了授课外,刘树纲还接到不少领导部门的委派,做各种奖项评委、评审。刘树纲也曾受邀去某省给当地作者的历史人物剧本进行会审评议,为了能够不辜负对方的期望,他自己买了很多有关的资料,有书、也有传记,仔细阅读。他觉得既然别人来请你,就一定要给人参议出个所以然,不能瞎说。

退休后的刘树纲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将工作时写的《南国行》搬上话剧的舞台或是大银幕。

刘树纲说,这个描写鲁迅先生在广州的话剧本,是在他精力旺盛时期很认真很下功夫写出来的。当时受到许多鲁迅研究专家以及鲁迅先生尚在世的学生的帮助、支持和肯定。《南国行》表现鲁迅先生、许广平女士、革命烈士毕磊等人1927年大革命风云变幻时期在广州的斗争生活经历。剧本发表于大型文学期刊《十月》杂志,在当时是第一个写鲁迅的话剧本。当时剧院艺委会虽已将其列为排演剧目,但最终阴错阳差,因某些原因及经济问题而搁置,未能搬上舞台。

最近刘树纲一直在修订剧本,并联系相关部门,寻求合适的演出机会,希望能够通过舞台或是大银幕,还原那段历史,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鲁迅,传承鲁迅的精神。

要写好戏

说起剧本,最让刘树纲印象深刻的剧本还有《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和《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

改革开放后,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上出现了离婚率升高现象,刘树纲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现象,他觉得作为一个创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艺术去反映这个时代,并且希望借助艺术的表现起到一个正面的引导作用。为了可以得到更多创作素材,刘树纲体验生活,曾到法院待了一年,他在法院里看到了大量的离婚案例,这让他更坚定了自己的创作想法。轰动一时的话剧《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便诞生在他的笔下。这部话剧不但紧跟时代热点问题,同时,也采用了新颖的创作手法,由一对男女演员作为“叙述者”,随时根据剧情的需要,直接在舞台上当众换上戏中服装,进入角色,扮演几对不同的离婚夫妇;而且由演员当场搬道具、变换布景。这种“间离效果”对于之前看惯了拉大幕换布景的观众来说,感到格外新鲜。

《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的离婚故事,很接地气且引人思索,连演百余场,有的观众看后反思自己婚姻写了信来,让那时的刘树纲还成为不少人离婚时上门求教的“咨询专家”了。刘树纲没有想到这部戏带来这样广泛的社会影响,他希望能够“寓教于乐”不说教,让好看的艺术作品在道德上引导人们,带来良好的社会风尚,和谐的家庭氛围。

实验话剧常常通过荒诞的形式来表现它的内容和思想,让人在哭笑间反思。刘树纲正是在那个时代的实践者,他通过多部这样的话剧,表现出许多困扰社会的问题,也反映出他对于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舞台的探索者

刘树纲虽然有些内向,但是说话却很直,他觉得该说的一定要说。即便退休了,他也依旧是那个耿直的性格。

有些戏,刘树纲觉得不错,他会努力帮着把这部戏推上去。戏得奖了,但是他觉得如果戏还存在一些问题,他还是照样提出批评和修改意见。

某地有一部戏要上马,希望在上马前请些专家来审议一下,当时就请了刘树纲。他看后写了好几页纸,既提出了问题,也写出了修改意见。最终,这部戏没有上马。虽然没有排演,但是相关人员认为他提的意见很中肯,为他们把关做了重要参考,大家没想到这位老艺术家会这样的认真负责。

刘树纲的认真和严谨可能和他在中央戏剧学院的学习有关。当时的教学氛围很浓,许多“大师”级的老师在授课。正是得益于老一辈艺术家的谆谆教诲,使得他们的功课学得扎实,这也为刘树纲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的刘树纲成为了中央实验话剧院的一名演员。工作没有多久,他的写作能力开始崭露头角,也渐渐得到领导的肯定,随后,便成为了剧院里的专业编剧。

但真正让刘树纲声名大噪则是在改革开放后,那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新时期,文艺界力图摆脱旧时的束缚,舞台上也开始活跃起来,刘树纲也逐渐在这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中,成为有意识在话剧领域探索、创新的实践者。

话剧《灵与肉》在当时的剧作和演出中属于另类,它是刘树纲根据美国同名电影改编,讲述的是一个拳击手的成长故事,写了爱情,写了金钱对人性的扭曲与灵魂的回归。这部话剧在舞台上出现了当时少有的现代歌舞、技击场面,还借鉴电影手法,以多场景的舞台表现形式,打破传统的“四堵墙”分幕景观,让观众感觉耳目一新。当然,某些新东西部分人还是一时接受不了,社会上产生了各种声音,但《灵与肉》讴歌真善美的思想内涵,以及演出形式的探索,还是得到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肯定与热情支持。全国多个话剧院团相继上演此剧,都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乐于学习新事物

别看刘树纲今年已经70多岁,用起电脑来却一点也不输给年轻人。在市面上刚刚出现电脑286的时候,刘树纲就已经成为了试吃螃蟹的人。那时他的手刚好受过伤,写字时间过久会疼,在医院医生问他:“怎么不用电脑打字呀!”此后,已经人到中年的刘树纲加入了电脑一族。现在的刘树纲不光会用电脑打字、发送电子邮件,手机微信以及各种应用的软件都可以被他轻松使用。不但自己学,他还会与周围的朋友分享交流。

不久前,刘树纲自己用打车软件预约了一辆车,司机看到他一头白发很是吃惊,没想到会碰到这么大岁数还能自己用手机打车的。刘树纲觉得,现在打车不方便,既然有了新技术为什么不学、不用?用软件提前预约打车,这为老人出行可以提供极大的便利。

对于新事物,刘树纲总是乐于接触,勇于实践。现在的刘树纲,平时喜欢写写毛笔字,锻炼锻炼身体,但对于他钟爱一生的戏剧舞台,他始终割舍不下,只要精力允许,他依旧会琢磨他的剧本。

上一篇:
下一篇:

 离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