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朱世忠,1940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国家二级演员。1963年在北京舞蹈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工作。曾任中国歌剧舞剧院老干部处处长、舞剧团党支部书记、副团长等职。
朱世忠16岁便跟随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学习舞蹈,并参演了吴晓邦编导的独舞《饥火》《义勇军进行曲》、双人舞《梅花三弄》、三人舞《游击队员之歌》等,赢得了业界的广泛好评。1993年退休。
朱世忠师从著名舞蹈家吴晓邦,进入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之后,多次参加国内外的重大演出活动,深受观众喜爱。朱世忠工作中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退休后热衷帮扶剧院老同志,给他们送温暖、送关怀,竭尽全力地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各种困难。
首创《老友报》
朱世忠创办的《老友报》,是他为离退休老干部提供的一个服务性平台,给老同志们带来了沟通交流上的便利。《老友报》几经“穷凑”,总算发刊。朱世忠在刊首中写道:“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咱们都是同一门下为人民服务的老同志。在这里,我们将向老同志们发布阶段总结、政策摘抄、新闻简讯、养生信息等等。”
“中国歌剧舞剧院中有参加红军的老战士,有抗日时期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文艺前辈,还有参加解放战争的文艺工作者。他们的故事就是中国革命文艺发展的缩影,俨然一本活的文艺史,是宝贵的财富,更是剧院的光荣。中国歌舞剧事业的成长和发展的道路上洒满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是他们用毕生的精力换来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已是高龄,而且体弱多病,他们的生活、学习、医疗等各方面的条件需要我们去争取、去创造,在为他们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受到了很多教育和启发,净化了自己的灵魂。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尊重传统,还要懂得应该怎样关心别人、理解别人。”朱世忠说。
《老友报》不定期刊,坚持做了十几期,为离退休人员带去了精神食粮。自发刊以来,深受广大“老友”的喜爱,朱世忠和他的编辑们在报上刊登文章,鼓舞老同志的身心,并给他们带去快乐。
创办“老年基金”
随着《老友报》的成功创办,朱世忠接着创办了“老年基金”,为离退休老同志谋福利。他将老干部处管理的餐馆的租金积攒起来,用于“老年基金”的公共开销,并以此服务于离退休人员。这些离退休人员中,有一些人年岁大了,生病住院时,朱世忠便会去慰问,买一些礼品,贴补一些医药费,还会给那些生活有困难的老人们一些补助,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当然,基金的数目不多,并不能解决他们的所有问题,但这种做法也着实为他们送去了丝丝温暖。
老年基金为离退休人员解决了一些生活上的困难,在朱世忠的倡导下设立了办公室。老干部处原来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朱世忠决定用基金内的钱,隔出来一间办公室,并安装了电话,这样就为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多便利。
无论是创办《老友报》,还是筹办老年基金,朱世忠都一丝不苟,从不懈怠。这本不是他的职责,但他却时刻将老同志们的生活情况记挂在心,一直站在服务的第一线,设身处地地为离退休老友着想。他在《老友报》上说:“这里没有鲜花和掌声,也没人计较金钱和名利。在老干部园地里,你们用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传播了民族文化……”他还写道,“假如我是诗人,定为您写出动人诗篇;假如我是画家,定为您画出美好的心灵;假如我是歌手,定为您一展美妙的歌喉。因为在我心中,您是多么美丽而高尚。”根植于内心的敬重,让朱世忠全心全意地投身于公益之中,而这也让他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更有意义。
严谨工作有始终
朱世忠退休后,经常受邀担任文艺比赛的评委。他从海选赛开始一直到复赛,都会在现场认真地观看每一个节目。演出的最后,朱世忠都会为每一支团队进行点评,详细地指出优缺点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出现的问题,朱世忠会耐心为其讲解,最后综合考虑进行评分,再为每一支团队手写评语。从这一点上,仍然能够看到朱世忠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即便是退休之后,一样坚持自己的工作态度,这为年轻后辈做出了表率。
朱世忠做这些事,完全是服务于他人,完全是出于公益之心。退休后,他常常在国家文化部门的各种活动及老干部的演出中担任导演,并且为他们编排各种节目。为了使演出更加精彩纷呈,他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为改台本、创新篇,为舞台表现献计献策,那种废寝忘食、全情投入,真是让人敬佩叹服。
朱世忠说:“办刊物、设老年基金、成立办公室,这是我和众多老艺术家合力所为,不是我一个人就能做到的,他们一直很支持我的工作,我特别怀念他们。”他还表示:要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要毫无保留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也就是要做好自己的事。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做起来却并不容易,怎样才能做好自己的事呢?什么又是自己的事呢?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朱世忠以常人之力,做出不平凡的事,着实有着非凡的心胸和追求。人生百年,瞬息短暂,很多人未及留意生活,生命便已然走到尽头,想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就更加困难。因此,如朱世忠之人,并不多见。这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费心费力,极为操劳,可他却坚持了下去,且能以此为己任,委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