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刘博生,1944年出生于河北张家口,中共党员。中央民族乐团扬琴、打击乐演奏员,弹拨乐组组长和乐队乐务。国家一级演奏员。
多次在全国及北京市大型民族音乐比赛中任评审委员,社会艺术考级高级考官。北京老年艺术协会艺术团民族乐团团长、北京道教音乐团副团长、北京神乐署雅乐团团长、文化部老年大学民乐队业务队长、世界华人艺术团副团长。荣获“优秀辅导教师”称号,文化部离退人员服务中心授予其“老有所为奖”。2001年退休。
民族音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无限的生命力,民族音乐的传承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几十年来,我国的民族音乐历经数代人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还需不间断的长期积累,从事民乐的老艺术家们肩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刘博生深知这份责任的重量,始终为民乐的发展不辍耕耘、默默奉献着。
老年乐团苦乐相伴
2002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筹办了首届全国老年艺术比赛,北京民政局把在京的专业文艺团体中退休的老艺术家组织到一起,代表北京地区参加比赛。赛后,北京民政局组建了老年艺术团民族乐团(简称老年乐团),并邀请刘博生担任团长一职。
民政局拨给老年乐团服装费每人60元,乐团需要购置40套演出服装。刘博生拿到这笔钱后,心里有些犯难。说实在的,钱不多,但又要把事情办好,怎么办呢?办法只有一个:货比三家,多跑路才行。刘博生骑上自行车,从城区由北到南,但凡知道的大型服贸市场,天意、官园和大栅栏他都转到了。经过权衡比较,他终于在大栅栏一家店铺驻足,在与商家多次的讨价还价后,才确定在此购置服装。
演出服装制作完成后,刘博生和同是老年乐团的笙表演艺术家王慧中一起到服贸市场取货。俩人的肩头上各自扛上了一个硕大的盛满服装的包裹,坐上了22路公交车,一直到小西天下车。从小西天到刘博生的家还有两公里的路程,这段路没有公交,俩人又舍不得打的,他们就肩扛包裹,步行回家。那时正值秋末,天已渐冷,但俩人的汗水却浸透了衣裳。
老年乐团成立以后,一直没有固定的排练场所。刘博生就利用给育英中学做音乐辅导教师的关系,与校长沟通,希望在星期天学生放假的时候,把学生用的排练厅和使用的乐器借给老年乐团。校长爽快地答应了,老年乐团排练的场地得到了解决。
老年乐团在首都图书馆举办建团的首次演出,图书馆方面给予乐团2万元的演出费。刘博生就把这笔钱用在购置服装道具、走台补贴、运输搬运等各种开销费用上。他每次都要精打细算,节约使用,目的就是保证乐团的运转得以顺利进行。演出时的午餐就在首图附近的餐厅解决。刘博生和餐厅老板商定40多人要摆上5桌,每人15元的标准,保证让大家吃饱。怎么吃呢?当时正值腊月,一盆猪肉粉条炖白菜,一盆米饭,如此简单的饭菜,可大家却吃得开心和热闹。为了从事着喜爱的音乐事业,这些老艺术家们什么辛苦都不在话下。
为了使民族音乐能够在青年学生中取得更广泛的影响,也为了老年乐团能有更多的展现机会,刘博生与人民大学学生乐团洽谈合作演出。根据学生乐团的分部组成,缺哪个分部,就由老年乐团的成员补哪个分部,有十几位艺术家加入到了学生乐团。由老艺术家与学生组成的乐团在学校举办的音乐会上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情欢迎。
乐团组建之初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例如,老年乐团是由十几个文艺团体的人员所组成,大家来自不同的单位,每个人的秉性也不同,合作起来必然要有一个磨合期,个别人之间也因历史原因存有隔阂,甚至到了彼此不能相见的地步。刘博生事先并不知情,但为了老年乐团的组建与长期的发展,他极力劝解当事人双方“和为贵”。在刘博生的积极斡旋下,大家彼此达成默契,以艺术为先,在一个团队里共奏和谐之音。
2004年,应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邀请,老年乐团录制了十几首合奏乐曲。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多次,取得了积极的反响。2007年9月,老年乐团应邀到俄罗斯莫斯科市和圣彼得堡市,参加庆祝中俄建交58周年纪念演出,受到了俄罗斯老年观众的极大欢迎。当表演前苏联时期的歌曲时,激发了观众与台上演员们的热情共鸣,晚会气氛空前高涨。
弘扬民族音乐
天坛有一个地方叫神乐署,它是明朝和清朝皇帝御用的雅乐演奏场所。日本侵华时期,这里竟成为日本人进行细菌实验的所在地。历经沧桑演变,神乐署已是面目全非、斑驳破败了,神乐署雅乐更是再无人演奏了。2000年后,国家拨付巨款,用于神乐署的重建工作。同时将神乐署演奏雅乐应具备的编钟、编磬、大鼓、吹管及瑟等乐器全部购置齐全。
2004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长朴东升同志找到刘博生,并委托他来组建一支乐团,目的是把神乐署的雅乐传承下去。经过大家伙儿齐心协力的精心准备,同年,失传100多年的雅乐又回响在中华大地上。神乐署重新奏起了当年祭祀天、地、日、月时的古朴音律,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作为恢复雅乐的开创者之一,刘博生对能参与恢复古乐活动感到欣慰和自豪。
刘博生还应邀与“世界华人组织联盟”合作组建了“世界华人文化艺术团”。本着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加强与海外各界人士交流合作的宗旨,他们密切合作、购置乐器、添置服装,形成了一个实力雄厚的艺术团体。2004年该艺术团与北京道教协会合作,共同组建了由北京市宗教局批准成立的“北京道教音乐团”。为了更好的弘扬道教音乐,刘博生与同仁们录制了《中国道教音乐精粹》VCD光盘。内容包括《柳摇金》、《鸾凤鸣》《大浪淘沙》《二泉映月》等民间乐曲。
刘博生退休后帮助文化部和北京市各单位团体先后组建了北京老年艺术团民族乐团、北京道教音乐团、文化部老年大学民乐队、国防科工委老战士艺术团民乐队等音乐团体。组建乐队除了用人,还要兼顾其他,刘博生可谓做到了事无巨细。例如乐器与人员安排、演出场地的联系、财务分配,他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把准备工作落实到实处。这些年来,他参与组建的上述几个乐团一直得到延续和发展。
传承民乐文化
退休后,刘博生把中国民族音乐的沿袭变革作为他的关注对象并加以研究。以往中国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都是以地方单一组合的形式出现,不像现在出现了大型的交响乐队。从单一到大乐队的演变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他对民族音乐的研究就是以此为切入点,搜集的资料内容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刘博生还把有关的雅乐、道教音乐还有各个地方的民族音乐,例如福建南音、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河北吹歌和西安鼓乐的相关知识分门别类地做了普及性和系统性的总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当代的青年人能更多地了解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整体脉络,普及民族音乐,使其在未来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回顾自己退休以来所做过的一些有益的工作,刘博生感到由衷的欣慰。他动情地表示:“在创建和组织乐团实际运行的工作中,同仁们都给予我积极的帮助,我从内心里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与支持。我是老骥伏枥志不休,虽然我的心脏做过搭桥手术,但只要生命存在一天,我就要继续为民乐事业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