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个人风采

选择字号:

李双辰:用音符构建和谐

2018-03-12    来源:

人物简介

李双辰,1939年生于北京,回族女高音歌唱家,曾任中央民族乐团合唱队副队长,兼任女中音声部部长、乐团形体指导、女声合唱排练指挥及声乐老师。

首唱《毛主席著作像太阳》,并作为当时的“每周一歌”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教唱;参与了周恩来总理为亚非作家会议组织的专场演出《刚果河在怒吼》的大型舞蹈,担任领唱《啊,阿非利加》;录制了唱片《老两口庆丰年》,由中国唱片公司出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入选《中国音乐家大辞典》和《回族音乐家大辞典》。现任万嘉轩民族老年公寓艺术指导。1994年退休。


李双辰将一生奉献给了她的歌唱事业,她用华美的歌声托举起朴素的公益梦想,用律动的音符传递着属于她的正能量。

艺术的开拓者

李双辰一直兢兢业业于她的歌唱事业,她不仅是声乐的专家,还是舞台艺术的指导,她最懂得如何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展现,将传统的合唱形式加以改变和创新,使得民族合唱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此外,她为人亲切和善、讲课饱蘸激情,许多社会上的单位团体和学校都愿意邀请李老师指导他们的演出活动。

李双辰教过钢琴、辅导过声乐,还曾辅导过艺校的学生和幼儿园的孩子们。她还多次为中央党校的教职员工们的文艺演出进行编排设计,并直接参与演出。

李双辰在艺术上敢于创新、勇敢开拓。在排演合唱《游击队歌》和《邮递马车》时,为了突出舞台效果,李双辰别出心裁地在里面加了很多生动的表演手段,她一句一句地推敲词与曲,不满意就推倒重来。在她的亲身示范下,大伙儿的情绪也跟着带动起来,给《游击队歌》和《邮递马车》表演又增添了一股新的生命力。

李双辰认为音乐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应该有更多的民众了解它、喜爱它。李双辰身体力行地推广音乐艺术,她深入基层,为普通百姓演出多场《红灯记》中的《痛说革命家史》《海港》《沙家浜》等唱段。她曾经受文化部的委派,到云南怒江歌舞团教授声乐,与那里的歌舞团的同志们同吃同住,一起探讨问题,并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进去,为少数民族的学生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而富含专业知识的声乐课。这期间她培养出了许多少数民族歌手,并成功举办了汇报演出,受到部里领导的高度表扬。

育人的好教师

退休以后,李双辰一直从事音乐教育,她曾辅导过人大附小、人大附中的学生,以及学龄前儿童。李双辰教声乐、教钢琴讲究因材施教,但也注重循序渐进。她不像一些老师那样为了考级而教琴,只挑着考级的曲目让孩子去练,而不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她觉得先让孩子建立起兴趣是第一位的,然后再把专业知识和音乐理念一点一点地传授给孩子、渗透给孩子,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教学、真正的培养。也正因如此,李老师所教的孩子学钢琴的热情都特别高,这也让李老师忙得不亦乐乎。

在教学法上,李双辰强调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水平、不同素质的学生,要采取相对应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李双辰对于教学特别认真,每次上课都会准备一个录音机,在课上录下学生们的歌声、琴声。下课之后,就开始听学生们的现场录音,记下学生们存在的问题,在下次上课时举例纠正。在李双辰的家里有好多这样的录音带,记录了她对学生们所付出的心血。

其中最能体现李双辰教学法的是关于一个体育世家孩子的故事。可能因为父母都是搞体育的,所以那个孩子表现得格外好动,他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总想着玩。于是,李双辰就由着他的天性,陪他玩球、骑车,等孩子玩尽兴了,再陪他练琴。这样,孩子就把老师当成了朋友,跟老师就更亲近了。在练琴的过程中,李双辰为了强化他的注意力,便把琴键比作小动物,告诉孩子中音区是小羊在叫,高音区是小鸟在叫,低音区是老牛在叫,李双辰把弹琴变成了讲故事,这使学生兴致盎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名学生也渐渐入门,提高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还有一件事让李双辰至今难忘。那是一天下午,李双辰像往常一样去给学生上课,因为要去学生家里,所以她要骑自行车赶去教学。但不巧的是,李双辰刚刚骑上车子,天色便阴沉下来,不一会儿,便滴下了雨。渐渐地,雨越下越大,雨水竟漫过了小腿肚子,李双辰仍在水中艰难地骑着车前行,还是准时到达了学生家。李双辰敲了敲门,迎接她的是孩子欢腾的笑脸,没想到下着大雨,李老师还是来了!那场景就像小蝌蚪找妈妈一样,孩子扑在李双辰怀里高兴地说:“李老师,您可来啦!您衣服都湿了!”看见学生开心的模样,李双辰鼻子一酸,刚才的风吹雨打都化作了眼睛里打转的泪水。

李双辰说学音乐更能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在李双辰教过的孩子中,不乏有走上音乐道路的。其中就有个孩子,形象好、悟性高,她从小热爱音乐,并且多才多艺,后经过李双辰的点拨走上音乐道路。还有一个学生从4岁起就跟随李双辰学习音乐和舞蹈,后来考入著名舞蹈家陈爱莲的舞蹈学校,这让李双辰颇感欣慰。

如今,李双辰已经桃李满天下,然而她却依然没有停下教育的脚步,她只想把音乐散播到更广的地方。

公益的践行者

李双辰常说艺术使人年轻,所以退休之后她也不肯闲散着,而是经常参加各种排练。不唱歌、不弹琴的时候,李双辰就觉得身体不舒服,只要音乐响起,她就会忘掉一切,如痴如醉地投入到音乐的怀抱里,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

李双辰在2016年7月来到了万嘉轩老年公寓,这里的环境美、设施全、饭菜可口、服务周到,真像回到了家一样!李双辰顿时就萌生了创作的欲望,她和爱人张升平(词作家)共同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万嘉轩,幸福的乐园》。院领导听了她的试唱后,情不自禁地拍手夸赞:“这首歌多朴实啊!没有一句虚的,写的都是大实话!曲调优美,好听!”于是他特聘李双辰夫妇为艺术指导。

此后养老院里的每次演出,第一个节目都是这首歌,它还作为院歌,在每天早上7∶50例行播放。后经过中央民族乐团退休的老艺术家们演唱并录音,为作品又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之后,夫妇二人又陆续不断地创作了一些作品,如老年圆舞曲《多彩的岁月》,受到老人们及职工们的喜爱。

每到逢年过节,李双辰都积极为养老院的晚会编排出谋划策,倾注心血。为使节目丰富,李双辰教老人唱歌,碰到有些没有音乐基础的人,李双辰就一句一句地教,直到教会为止,从不会有不耐烦。李双辰为老人们排练大合唱,亲自伴奏,还为工作人员排了街舞,让老人和职工们笑逐颜开,欢度节日。


老两口还会写一些三句半、小快板、绕口令的小节目。李双辰说:“这也是为了活跃气氛,丰富老人们的生活,不要让他们觉得人老了,只剩下吃完睡睡完吃,那样会得老年痴呆的。我们虽然年龄大了,但也要过有意义的生活!”

因为本身就是搞文艺的,所以来到养老院李双辰和老伴都尽可能地发挥余热,二老又都是党员,更是积极主动组织群众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中。

每天吃饭前,李双辰都会带动大家唱唱歌、动一动,这使得养老院里的氛围轻松愉悦。有时候,食堂师傅工作压力太大,难免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没有照顾到每一个老人的口味,便会使得某些老人心情不好。李双辰看到了这一点,便又开始了创作,她专门写了一首群口词《食堂歌》,为的是营造一个和谐有爱的环境。这首作品既能让老人们知道食堂师傅的苦衷与不易,也能让食堂师傅知道老人们都理解他们、心疼他们,这样他工作起来会更加开心。看到老人们的表演,在场的食堂员工激动不已,热泪盈眶。

李双辰说:“音乐起到了一个沟通的作用,这样可以产生更多和谐的音符。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作品一定要贴近生活。我们虽然老了,但创作出的作品只希望能起到缓和矛盾、温暖人心的作用就好。”

很多次在排练中,老人们唱歌把自己都唱哭了,这说明歌词写得真实感人,歌唱到了心坎里。李双辰觉得这正是他们这些文艺工作者需要做的,能引起共鸣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她要用音符构建起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上一篇:
下一篇:

 离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