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曹志光,1938年出生于河北。中央芭蕾舞团芭蕾舞演员,国家一级编导。
曾在《天鹅湖》《无益谨慎》《沂蒙颂》《巴黎圣母院》等舞剧中担任主要角色。其编导的作品双人舞《拾玉镯》获得国际芭蕾舞比赛金奖,民族舞剧《幽魂梦》获得羊城国际舞蹈节编导奖。与梁伦合作编导的《南越王》获得文化部“文华奖”。1998年退休。
2016年曹志光受邀参加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文化部新春团拜会,他以年近八旬的高龄为大家演绎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经典片段,惊艳四座。一位记者感慨道:“曹老师这个年纪还能在台上跳这么激烈的舞蹈,简直是一种奇迹。”
然而曹志光的激情不仅仅只对于艺术,对于公益活动他更为热衷。回首曹老的公益之旅,再没有比“满腔热忱”一词更妥帖的描述了。进社区、下基层,他总是活跃在公益一线。旅游时,别人满眼山水、满心玩乐,他却惦记着要传播芭蕾舞艺术。探亲时,理应共话家常、团聚放松,他却为了芭蕾舞的普及活动而不断奔走忙碌。
走上公益之路
刚刚退休的时候,因为没有思想准备,曹志光感觉到了莫名的空虚。他从建团起就是舞团的芭蕾舞演员,舞团的所有演出剧目中都有他的身影。几十年的缘分让他对舞团产生了家一般难以割舍的感情,由于家住在舞团附近,他总是不自觉地溜达到团里,看看墙上的日程安排表,仿佛日程表上还有自己的名字,还有工作等着他去做。
闲暇的时候,他就画国画,徜徉在山水花卉的写意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曹志光悟到了人的一生就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作为一名老演员,要摆正位置,不能总背着过去的成就,而是要与时俱进,用自己的所学和经验回馈社会,把晚年的余热奉献给国家。
他积极参加各种有关老年人的活动,受邀担任中国老年学学会举办的“第三届银发飘飘全国中老年人才艺大赛”评委,同时为《中国老年报》主办的才艺比赛做评委。文化部组织的老艺术家活动曹志光也场场不落,像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庆祝活动,还有北京奥运会的纪念演出,都有他精心编排、表演的节目。
曹志光响应文化部的号召,深入社区普及芭蕾舞艺术的知识。他总是面带微笑、饱含激情地为大家讲课,像朋友一样为社区群众介绍芭蕾舞的历史和国家芭蕾舞的发展现状,有的时候还即兴为大家表演一段,赢得满堂喝彩。因为芭蕾属于舶来艺术,很多群众对芭蕾和芭蕾舞团并不了解,认为那是阳春白雪高高在上,但经过曹志光的讲解,大家一方面掌握了不少芭蕾常识,一方面在精神层次上也得到了滋养。
游玩为辅传播为主
曹志光很喜欢旅游,他参加了很多旅游团,走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别人旅游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曹志光还有另外一个想法,他要通过与同行人的交往传播和普及芭蕾艺术。刚刚加入旅游团,大家听说曹志光是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的艺术家,都对他产生了距离感。而曹志光却一点不摆架子,他主动和大家打招呼,不时地为大家表演小节目,很快地整个旅游团的团员都和他熟悉起来。
他为大家介绍芭蕾艺术,讲解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渐渐地在一群爱好文艺的老年人中建立了威信。有时候旅游团里的老年人之间发生一些矛盾和不愉快,他都及时站出来调解,团员对旅行有不满时,他都温和地劝解,为导游和团员之间作协调。
2010年曹志光赴美探亲,他又把普及芭蕾艺术的活动带到了国外,他为美国的华人舞蹈团体作形体训练和节目的编排,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美国西雅图华音舞蹈学院特聘曹志光为客座教授,指导学校和艺术团的舞蹈训练。
改革开放后,国家设置了芭蕾舞考级制度,开放芭蕾舞培训资格限制。曹志光于1980年赴香港访问演出,在香港参加芭蕾舞艺术研讨会时,他深深地感觉到香港对孩子们的培养模式与内陆有很大的差别。在香港很多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舞蹈、钢琴等艺术课程,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益处。
曹志光觉得这种模式与毛主席对文化教育领域提出的先普及再提高的理念很契合,回到北京后他向团里做了专题报告,希望能在北京复制这种模式,开展芭蕾艺术教育。他与丰台区的一所学校合作,租借了一个多功能厅,邀请中央芭蕾舞团的同事兼职为培训学校的学生上课,开始了长达八年的业余舞蹈培训。
薪火相传,热爱所以幸福
除了从事芭蕾艺术的传播,曹志光还作为导演指导舞团的年轻演员。他自己也出演和拍摄影视剧,2011年,他与几位退休的老同志赴山西参与央视反映老年生活的电视剧《俺爹俺娘》的拍摄,经过8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目的地,还没有顾上休息,几位老同志就相约熟悉起了拍摄场地。电视剧开拍时,导演请曹志光试镜,由于有多年的编导和表演经验,曹志光总是一次就过,从不需要再来过。
进社区、下基层,只要有需要的地方,曹志光就冲在前头,他也成为了大家眼里的活跃分子。受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声乐艺术家郭淑珍之邀,他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舞蹈,作形体训练。2011年,在福州举办的首届中国歌剧节邀请曹志光为舞剧《阿涅金》作舞蹈编排,他也欣然前往。
2016年曹志光受邀参加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文化部新春团拜会,他以年近八旬的高龄为大家献上《天鹅湖》芭蕾舞剧中的经典片段,震惊了在座的观众。而对于曹志光而言,这一切都得益于在学习期间的刻苦训练。曹志光回忆当时在北京舞蹈学院就读时,每天都要早起练功,在一个破旧的院落中,即使冬天地上铺着雪都不例外。那个年代没有暖气,只在屋子里生个大火炉,大家常常练功练到腿脚僵硬无法动弹。
1952年,曹志光自己拎着铺盖卷到中央戏剧学院报到,那时的学习条件是异常艰苦的,学校给每名学生发两个板凳、一块木板、一个稻草垫,他把随身携带的被子铺上,就算是学生宿舍。直到后来进入舞团,到基层演出都要自带铺盖行李,偶尔住一次工人招待所就感觉跟现在住进了五星级酒店一样。
从前经历了苦,才倍感今日的甜,曹志光总觉得要竭尽自己所能去回报国家的培养。优秀的文化需要传承,芭蕾舞艺术也需要传承。曹志光特别注重对年轻一代的培养,他在教授舞蹈前总讲,年轻人要多研究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多了解历史的进程,国家现在取得的艺术成就是一代又一代艺术前辈积淀传承而来的,而这些都需要继承和发展。
为学员教授舞蹈时,他知道很多学生都出身于工薪阶层,所以只收取很少的学费,只要能维持学校运转就好。有些人不理解曹志光的做法,但他坚信,芭蕾舞艺术要想不断发展下去,就必须让大家懂芭蕾,让人喜爱芭蕾,这样才能把芭蕾艺术传承下去。
作为编导,曹志光编创的双人舞《拾玉镯》在瓦尔纳国际芭蕾比赛中获得金奖,他创造了把戏曲和芭蕾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拾玉镯》在苏联、西班牙、日本等国巡演,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在日本巡演时,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大使亲自点名推选《拾玉镯》参与巡演,《人民日报》海外版也为此专门发表文章评论曹志光的艺术成就。
尽管在业界获得了高度赞扬,但在曹志光看来,他创作舞剧并不是为了获奖,而是出于自己对芭蕾舞的热爱。曹志光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文化部评选国家一级演员时,曹志光正在外地排演节目,自己对一级演员的事都从没放在心上。没想到,回到舞团后,领导亲自找到他,将报名表交给他说:“你填一下表吧,国家一级演员。”
不为个人利益做事,却始终把国家和人民装在心里。曹志光把自己的艺术成就都归功于党和人民,认为是党和国家培养了他,是国家和人民在最艰苦的时候付出了财力物力培养芭蕾舞演员。他始终感恩,认为自己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芭蕾舞演员,是国家文艺战线上的一分子。对于自己从事的芭蕾舞艺术,他充满了荣誉感,但却没有丝毫的优越感,他认为自己是为舞台而生,只要能够从事舞台艺术就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