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个人风采 正能量

选择字号:

邱玉璞:默默耕耘,爱洒歌剧

2018-07-31    来源:正能量

邱玉璞

邱玉璞
   人物简介

邱玉璞,1931年出生于安徽怀远县。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员、编剧。在《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槐荫记》《贺龙之死》等20余部大型歌剧担任重要角色。曾任剧院农村文化工作队副队长。

编写小歌剧《五里桥头》,先后创作歌剧《锡岛》《灰喜鹊》《孔子去卫》《女人的一生》,以及喜歌剧《吝啬鬼》《酒啊!酒》《烟唷!烟》《茶呀!茶》。

退休后继续创作歌剧《脊梁》和大型音乐剧《花木兰》。参加文化部老艺术家合唱团历经30年整。1991年退休。

邱玉璞在歌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的角色,他演戏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他自学成才,成为歌剧院的一名编剧,创作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歌剧作品。他为人谦逊,是一位让人敬重的老艺术家。

倾心力作《花木兰》

2002年,已步入古稀之年的老艺术家邱玉璞受中国歌剧舞剧院委托,担任大型音乐剧《花木兰》编剧,这是剧院倾力推出的一部重要音乐剧。

当时剧院策划这部音乐剧的基调是:好看、好听还要好玩。《木兰辞》作为诗歌无疑是一首经典传世之作,但是把《木兰辞》改编为音乐剧跨度很大,因为《木兰辞》没有故事,只有描述,改编颇具难度。作为编剧要构思故事情节,要有戏剧性悬念,若没有对创作的热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无法胜任这一开拓性艺术创作的。而邱玉璞不负众望,把《花木兰》光彩夺目地搬到了舞台上。

作为编剧,邱玉璞把自己原来创作的歌词全部推翻。因为他深知年龄造成的局限不可避免,要用现代的艺术思维形式把歌唱完美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大胆启用新人。在《花木兰》作曲者郝维亚的推荐下,一个年轻的、非常具有才华的朦胧诗人走进了音乐剧的创作中,她就是喻江。古稀之年的邱玉璞与这个28岁的青年才女相互切磋,和谐创作,历经了两年多的时间。2004年,音乐剧《花木兰》两度公演获得成功。时任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观后说:“你们以崭新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赋予《花木兰》这个世人皆知的历史传说以新的人文内涵。”许多媒体都对音乐剧《花木兰》给予了好评,称它是几年来内地音乐人对于音乐剧的音乐样式进行了多次尝试之后,终于得到了观众认可与回报的一次可贵的艺术实践。

1



默默耕耘做嫁衣

邱玉璞的涵养与谦和,赢得周围人的尊敬。其实,他退休后的许多工作都是为他人做嫁衣,无名无利,但是他觉得这样做是有意义的,只要剧院需要,只要观众需要,他就竭己所能去奉献。

中国歌剧研究会成立后,邱玉璞是《中国歌剧通讯》的主要编辑之一。他与歌剧研究会成员杨光江默契合作,在文化部组织的历次全国歌剧调演大会上,全程观摩、座谈和采访。为了使刊物能够扩大影响力,邱玉璞和其他几位同事把撰稿、编辑甚至联系出版发行等诸多工作集于一身,前后坚持了十几年。这些工作都属于义务劳动性质,唯一的回报就是民族歌剧事业的发展有一枚“军功章”应挂在像邱玉璞这样的奉献者胸前。

1999年邱玉璞应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之邀,执笔撰写《中国近代文学史》的歌剧一章,同时为《中国文学通典——戏剧通典》中全部有关歌剧的词条撰稿。以上两书均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为保证书稿内容的详实与准确性,邱玉璞曾与全国数十部歌剧代表剧目的创作者逐个进行联系,取得了第一手资料,为此花费两年的时间方才成稿。

邱玉璞还与歌剧作家胡献廷联袂撰写了《不仅是余热,而且是能源》一文。认为年龄不应是事业的绝对障碍,年龄越大积累越多,其价值也越大。该文获1999年文化部老年问题论文一等奖。他俩又合作撰写了《舞台是我的天堂——李光曦艺术生活五十年》一书,把老一代歌剧人的坎坷经历重现给当今的人们,此书出版后,引起业内人士的很大反响。此外邱玉璞还撰写歌剧剧评和歌剧艺坛人物传记等上百篇的文章,是专业音乐报刊的老作者。

2007年到2011年,邱玉璞连续四年为文化部直属文艺单位所展演的节目担任评委工作。每年的展演都要持续近一个月左右(20来天)。在此期间,他要投入极大的精力观摩每一场演出,针对每场演出要写出有价值性的评论,并参与确定获奖名次。

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副院长陈紫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后来,他不幸患病接受治疗。在陈紫住院期间,剧院委托邱玉璞前往陈紫病榻前听取他本人对民族音乐歌剧的阐述。邱玉璞坚持每天下午3点到医院记录陈紫的口述,为了保持记录的完整性,邱玉璞还进行了录音,访谈一般持续到傍晚6点。有时陈紫谈话兴致很高,竟忘记了吃饭,要拖到更晚的八九点钟,但邱玉璞始终耐心奉陪。回到家后,他再把录音内容整理成文。就这样,邱玉璞天天不落地连续工作有3个多月的时间,把共计12万字、定名《我谈歌剧》的文稿终于完成了。该文稿由上海《歌剧艺术》月刊分期连载,前后用了三年才载完。遗憾的是,陈紫在连载尚未完成时就去世了,但邱玉璞用辛勤的劳动记录并整理的这份文稿,给中国民族歌剧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资料,也告慰了这位优秀作曲家的在天之灵。剧院把上海方面寄来的稿费全部转交给了音乐家的女儿,而邱玉璞没有拿一分钱的报酬,后来还是他主动联系出版社把《我谈歌剧》作为成书出版了。

2



传承历史不懈怠

写作历经近20年、汇集近百万字的《中国歌剧史》终于和读者见面了。邱玉璞对这部巨著的面世感慨万千。中国歌剧从启蒙发展到今天已走过90多个春秋,但是从没有系统地记载和总结,为了弥补中国音乐这一历史空白,许多有志于此的老艺术家们都把编写《中国歌剧史》看作是在完成自己的平生夙愿。

《中国歌剧史》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是荆兰同志。她邀请了几位志同道合的老歌剧人一道启动歌剧史的编撰工作。后因参加编撰工作的数位编委先后病故,导致刚刚有了眉目的编撰工作不得不搁浅。

直到2000年以后,包括邱玉璞在内的数位离退休老同志纷纷加入到歌剧史的编撰工作中,该书的编撰才重新启动。用邱玉璞的话讲,这些老同志是用“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的。没有资料,就自己跑图书馆和各个院团资料室查找;事实说不清楚的,就到见证人家里求证。大家所做的一切都是自觉自愿的无偿劳动。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工作,《中国歌剧史》最终完成,而邱玉璞的余热也在歌剧史的编撰工作中化为能源得以充分地燃烧,因为他是《中国歌剧史》这部巨著的执笔人之一。当年参与编撰歌剧史的老同志,如今绝大多数已故去,《中国歌剧史》这部史籍性著作也终成“绝唱”。

中国歌剧舞剧院是我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国家剧院之一。2005年,剧院领导决定成立院史编辑组。李百成担任主编,邱玉璞、蓝珩、王俊为编辑组成员。

编写院史任务繁重,工作千头万绪,邱玉璞都参与其中。他和院史编辑组的老同志凭借着对歌剧舞剧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不辞辛劳采访散居各处的知情人员,召集当事人开座谈会,抓好细节,澄清事实。他们不计报酬,一心扑在工作上。

由于邱玉璞本人对民族歌剧的热爱,加之数十年的艺术积累,他的工作效率十分突出。在撰写“剧院歌剧事业发展轨迹”这部分内容时,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初稿完成,其间自己还因病住院,病愈后马上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

3。与孟于联袂表演《小二黑结婚》节选

3。与孟于联袂表演《小二黑结婚》节选

献歌社区,播撒快乐

十年前,陶然亭街道办事处的一位工作人员请邱玉璞和王赴戎二人为街道写一首街歌。两位艺术家欣然允诺。不久这首名为《陶然之歌》被创作出来,并被刻在办事处一堵醒目的墙上。

十年后,已在福建随儿子养老的邱玉璞回到北京治病,闲暇之余,他溜达到陶然亭街道办事处,看到了这首仍在墙上刻着的《陶然之歌》,不禁思绪万千。有个工作人员看到他凝视着墙上的歌曲伫立良久,就走上前打探,方知这就是街歌的词作者。去年,邱玉璞在福建意外接到来自北京的一封信,乃是陶然亭街道办事处所写,他们希望邱玉璞再给他们创作两首朗诵诗。没过多久,办事处就收到了回信,连同邱玉璞新创作的诗歌。

邱玉璞唱歌一辈子,退休后又参加了文化部老艺术家合唱团。他随合唱团走遍了祖国山南海北,用歌声播撒快乐的种子,用歌声抒发心志,用歌声寻觅知音。回顾自己的人生,邱玉璞觉得自己做的只要能对歌剧舞剧事业有一些贡献就好。他的人如同他的名字一般,温润纯粹、质朴高洁。邱玉璞是一位好演员、好编剧,他是中国民族歌剧事业发展的实践者和耕耘者!

上一篇:
下一篇:

 离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