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五代十国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现在存世的是一幅宋朝的绢摹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其混乱的时期。统一的中国实际上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南北之间的斗争冲突再次发生,中国重新陷入四分五裂之中。
韩熙载是一位颇有才华的政治家,因父亲被后唐明宗李嗣源所杀,便投奔南唐,历经了南唐三主的政治生涯。
南唐后主李煜继位后,北方的宋朝威胁着南唐的安全,李煜对北方来的官员百般猜疑、陷害。韩熙载为了逃避李煜的猜忌,而故意纵情声色。李煜为了验证实情,便派画院画家顾闳中潜入韩宅,将其夜宴笙歌的场面画在纸上。顾闳中是一位“目识心记”的高手,回来后便将依据真实场景作出的《韩熙载夜宴图》献给李煜,使之解除了对韩熙载的猜疑;韩熙载也因此逃过了一劫。
《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典型的中国古代长卷式人物画,分为“听乐、观舞、暂歇、清吹、散宴”五段,从左向右慢慢展开画卷,五幕画面依次呈现。
为展现中华民族绘画艺术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中国邮政于1990年12月发行了《韩熙载夜宴图》特种邮票一套五枚,为原画的微缩版,以五连票形式发行,重现原画的五段内容。本文因图案篇幅所限,笔者特将五枚邮票撕开,分述其每段内容。
(5-1)“听乐”:画面中,教坊副使李嘉明的妹妹正在弹琵琶,李嘉明紧坐在妹妹身旁,侧身注视着妹妹。那位头戴高冠,盘腿坐在榻上的就是韩熙载,他一边与宾客宴饮,一边倾听演奏,一副心事重重、漫不经心的样子。榻上另一身着红衣的是状元郎粲。在座的还有太常博士陈致雍和门生紫薇郎朱铣、舞蹈家王屋山、韩熙载的门生舒雅及歌舞伎等人。画面上人物众多,有坐、有立;有男、有女;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场景比较复杂。但画家准确地捕捉住了众人被音乐旋律扣住心弦的瞬间情态,巧妙地概括出了韩府夜宴的情调和气氛。
(5-2)“观舞”:画面中舞蹈家王屋山正在表演六玄舞,六玄舞即“绿腰舞”,属软舞类,女子独舞,节奏由慢到快,舞姿轻盈柔美。这时韩熙载一反倦态,下榻来亲自为王屋山打羯鼓伴奏,使夜宴气氛达到了高潮。其他在场的人,除状元郎粲依背坐在椅子上静静欣赏舞乐之外,有的拍板,有的击掌,沉醉之神态跃然纸上。那位默然伫立的和尚,是韩熙载的朋友德明,唯有他的出现使得这种场合显得有些尴尬。
(5-3)“暂歇”:画面中床帷敞着,被褥铺开,几个女子正在床边服侍韩熙载洗手,他要利用夜宴的间隙小憩;特别是那燃烧过半的红烛,既点明了夜宴的悠长,又给夜宴涂上了一层酒酣人倦的色彩。
(5-4)“清吹”:画面中五个乐伎一字排开,正在演奏管乐,各有绝技,各有情态。教坊副使李嘉明挨屏风而坐,按压板助兴。(接图3左)韩熙载敞衣坦腹,盘膝坐在椅子上挥扇,情态狂放,生动地展现出了韩府夜宴的狂欢景象。
(5-5)“散宴”:画面中,韩府夜宴结束,众宾客离去时,与诸乐伎互相调笑、戏谑。韩熙载右手背后,手中执鼓捶与宾客告别,他那沉郁寡欢的复杂心态,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观赏此画,我们不免惊叹作者的“传神”功夫,在五代人物绘画史上堪称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