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个人风采

选择字号:

王炳义:我的读书延伸法

2022-11-06    来源:中国老年文化

我的读书法是不值一提的,因无独到之处,也无奥妙可言。我本就不是读书的料,怎妄谈读书法,纯属附庸风雅罢了。如果说我后来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对书情有独钟,并摸索出了一点方法,倒也值得说道一下。

记得90年代初,在单位内部的一次小型会议上,领导讲话时说道:“我们有的同志不爱读书,在他的家里竟然看不到一本书!”我听后心里不觉咯噔一下,顿时恐慌不安,脸颊发热。至今,我仍不知领导说的是谁(说的肯定不是我,因为领导没到过我家)。也许领导是专有所指,亦或是随口而出、无意为之,我不得而知,也不好对号入座。只是事过多年,无论何时何处提及此类事,我便心头一紧,顿觉不适,不能自已。似已种下了心病,心想“我可不能成为被领导批评的那个人!”于是我暗下决心,毅然读书。

凡事心动容易,行动难。当欲付诸行动时,问题就来了。读什么书,什么时间开始读?凡想至此,我总是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于是借口工作忙、没时间、顾不上,结果便是明天再说吧!可谓是今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正应了“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这句老话,我当属后者。

说到读书,应该是从上小学开始的,但我说的不是学校的书本,也不是现在学校提倡读的课外读物,而是“闲书”。记得70年代,我读过薄薄的一本《闪闪的红星》,书中潘冬子的机敏勇敢形象,至今难忘。80年代,我读过《中国男子汉》一书,是写袁伟民担任中国女排总教练时,在大比分落后对手的情况下,如何以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坚韧不拔、反败为胜的大将指挥风范,最终取得三连冠的骄人战绩(后来取得五连冠)的小书。这本书让我对袁的感人事迹刻骨铭心、终生难忘。这两本书后来虽然不知丢哪儿去了,但书中丰富的精神内涵已深埋于心,对我的人生之路起了很大帮助。

由于当年条件所限,常一书难求,我的读书习惯没有养成和保持下来。让我真正钟情于读书,并一直保持没有中断,是近二十几年的事。同样是源起两本书,一本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一本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两本书风格迥异、独具特色、各有其味,我都认真品读了。

为什么是这两本书呢?

有次与酷爱读书的朋友聊起对选读书籍的无奈,他便建议我读一读季羡林的《牛棚杂忆》。《牛棚杂忆》是季老叙述“特殊”时期经历的一本回忆录,他以幽默,甚至调侃的笔调讲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际遇。他希望本书带去的不是仇恨和报复,而是立一面镜子,照见人世间的美与丑、善与恶,以便让后人牢记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我读这本书是从欣赏美文、文学作品的视角出发的,该书语言韵美,读来滋润心田,读后无法忘怀。

另一本书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也是朋友推荐的。想来我真是孤陋寡闻,当时竟不知余秋雨是何许人也。只知早前解放军中有一位总政治部主任叫余秋里,我误认为他俩是一人,后来才知此余非彼余,真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某年某月的一个周日,我在家休息,百无聊赖中打开电视聊以慰藉。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其中语言文学类评委是余秋雨,他正在评析一位歌手回答的问题。只见他口若悬河、旁征博引、贯通古今、纵横畅谈,说起话来不疾不徐、娓娓道来,评析得可谓是流光溢彩,让我目不斜视,唯恐眨眼会错过美好而精彩瞬间。我觉得他就是一部世界大百科全书,其学识让我惊讶不已,内心顿时涌起股激奋的情绪,并幼稚和愚钝地暗自笃定:今后要成为像他一样的文化人,而不是领导批评的那种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事有凑巧,恰逢好友向我推荐了好评如潮、火爆畅销的《文化苦旅》。这正合我意,我如获至宝,每天爱不释手、废寝忘食,带着对余秋雨这位著名学者的敬佩之情,夜以继日地拜读他的《文化苦旅》。大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架式,几乎到了着魔的境地。为此还遭到老婆猛烈的讥讽:“早干嘛去了,还想当文学家啊,晚了!”

《文化苦旅》充满了文化的韵味,它高深的文学修养,精炼简洁的文字,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文化情感的爱和理解,读罢令人难忘。余秋雨笔下的山水物象、大漠孤烟、荒原旷野,处处展现了他对文化的深刻挖掘与思考。该书字字真言,句句真切,浓郁的情感直击人心。每每掩卷遐思,我幻若漫游于汪洋书海,时而山花浪漫、灿烂辉煌,时而又明月皎洁、星斗闪烁。他挥动如椽巨笔,信马由缰地纵横驰骋,各种情感和遐思在字里行间翩翩起舞、引人入胜,读来犹如畅饮山泉甘露,至今依然不能忘却。

这两本书给我打开了读书的门径,从此我便一直搜寻两位大师的书籍来赏读。如今,季老带着国学大师的荣光与万千读者的不舍,驾鹤西归,留给后人的更多是缅怀与无限的思念。余秋雨先生近年也少有新书面世,偶有新作淘来一读,有许多篇幅似曾相识,有些内容在其他书中也已见过,给人以新瓶装旧酒的感觉,难免增添些许遗憾。这或许是出版商过多考虑经济利益使然。排除商贾动机,于我这个读书新兵而言,属实是初入门径又遇瓶颈,难免不悦。啥时我能够在书海中自由徜徉,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常听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当我读罢友人推荐的两位名家名作之后,如何再去寻找新的佳作专著?怎样才能永葆热情并拥有新书阅读的持续性呢?正当我为如何寻觅新的阅读目标而苦恼时,突然灵光一现,恍然大悟:这两位大师在文章里所引用的书,是自己不曾读过的,这不就是大师引路吗?这是他们引导我去读现成的新书啊!

于是我按书索籍,四处讨寻;若有所得,则手不释卷,喜不自禁。通常,我会先把玩、看版次、阅目录、品序言,最后才一头扎进书中如饥似渴地赏读正文。阅读期间,我若再发现书中引用或提及赞赏某一本书时,便又淘来阅读。以此类推,我就能往复不断地阅读下去。这样我越读越杂,越读越多,选择的面也越宽、越大,永远不愁没有好书读了。我把这样的读书方式,美其名曰“读书延伸法”。

“读书延伸法”引领我读到了许多通俗易懂的名人传记和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从中,我也渐渐地摸索到了一些阅读的门路。书籍世界的大门从此向我打开,我也终于能够走进去,尽情地吸吮这些名人大家绞尽脑汁、苦苦酿造出来的精神食粮和琼浆玉液,让我丰富的精神世界得以安放。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益处多多!读书使人越发自信,丰盈内心世界。人说,读一本好书、名作,犹如与圣贤来一次对话、交流。正如俄国图书学家鲁巴金说的那样:“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经典,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博大精深、学无止境。周总理曾教导我们:“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新时代的党中央要求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人的认知格局和思想境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学习当做生活的一种方式,不断营造积极健康、快乐向上的社会氛围。这号召的意义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多么的深远!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随着我读书的不断深入,我的思想深度和高度也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书可以明志,使人视觉清新,如诗句有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读书使人无法提升,也使人无法脱俗。只有不断拓宽眼界,提升格局,才能“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学习还使人心明眼亮,淡泊明志,增强排除艰难万险的勇气。可以说,学习是解决困难的一把金钥匙,学习是诊疗思想上疑难杂症的灵丹妙药。正如莫言说:“当你的才华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来历练;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投资,只赚不赔,那就是学习;从来没有人因为学习而倾家荡产,但一定有人因不学习而一贫如洗。”莫言话中的道理朴实真诚、字字玑珠,犹如醍醐灌顶、切中要害。

学习助人探寻真理,起拨云见日之力。不仅如此,学习出智慧,学习增才干,学习强实力。学习使人勇于挑起千斤重担,即便泰山压顶,也不会弯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其中的文化自信是一切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改革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在当前大力倡导全民读书的新形势下,手捧书卷、潜心笃学,可以使人不慕名利、剔除浮躁;细闻书声、静品书香,可以让人洗尽铅华,永葆初心。一书在手,闹中取静,这是多么惬意的人生境界啊!

学习不分长幼,更没有早晚,只要坚定信心,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始。美国的摩西奶奶退休后,在80岁时开始学画画,如今已成为美国著名且高产的原始派画家之一。她鼓舞了全世界无数想学习的人,她就是大器晚成的楷模。

古人对读书的思考,对今人依然保有深意,是无价之宝。汉代刘向言:“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此话道出了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读书所得、所获、所需的真谛,指出谨防迷入“乌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的窘境与苦恼,向人诠释了阅读人生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意义。宋代黄山谷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同为宋代的欧阳修讲:“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在共创未来美好新生活的征程上,我们要通过读书学习储力蓄能,努力提升本领,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这才能无愧于新时代。要铭记腑有诗书气自华,切勿不读书、不学习,直至演化成“面蒙尘,言无味,目可憎”的可怕状态。若如此,岂不有辱国人风貌,何其可悲!

多年来,我所探索的“读书延伸法”,的确让我受益匪浅。该方法一直在弥补着我“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奈与缺憾。我愿与书友携手一道、畅游书海,不断在书籍中阅读自己、发掘自己、反思自己,直至与更好的自己相遇,尽享超然物外的快乐人生!我今鼓足勇气,回首阅读之路,妄谈读书之法,权当负日之暄,与书友共勉。

上一篇:
下一篇:

 离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