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集团和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联合出品的电影《只此青绿》在2024年国庆档上映。该剧以爆款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以下简称舞剧《只此青绿》)为基础,历时三年倾情创作。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作者供图)
2020年11月26日,舞剧《只此青绿》在故宫博物院举办新闻发布会;2021年1月18日,主创团队首次亮相;2021年3月3日,正式启动排练;2021年7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排练现场指导、示范,对舞台、道具等把关,重点传授颜料制作工艺及制笔、织绢、微雕等技艺。2021年8月20日,舞剧《只此青绿》在国家大剧院首演;2021年9月19日,开启50场全国巡演;2022年1月22日,专家研究会在京举办;2022年1月31日,该剧亮相央视虎年春晚。2024年,该剧同名电影《只此青绿》在国庆期间上映。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打造,近几年得到了国内及国际媒体的极大关注,观众甚至给出了“震撼人心的绝美,穿越灵魂的感动”等超高评价。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前身之一是东方歌舞团。1962年,我本人亲历了东方歌舞团的成立,如今我已伴随它走过六十余载风华,我从梳理它创作的近二十部剧目的过程中归纳了其一以贯之的艺术风格:中国传统的大写意、抽象的艺术表达与写实具体的艺术特色相融合的风格。我将从解读它的艺术风格特色,大致介绍舞台版与电影版《只此青绿》的节奏意境和观赏要点。
2017年,《千里江山图》真迹在故宫博物院展出,东方演艺集团的编剧徐珺蕊,编导韩真、周莉亚三人前往观摩作品。他们曾表示,看到画作的那一刻,内心无比震撼,一种强烈的“心动”油然而生:一定要将此画搬上舞台展示给观众看!
《千里江山图》是由宋朝18岁的年轻画家王希孟所画的杰作。画长约12米,用桑蚕丝作画布,层叠5层,用珍贵的矿物颜料精心绘成。这些堪比黄金的矿物质颜料穿越了千年,如今仍然色彩艳丽……画中那亦青亦绿的色彩,将湖水群山描为一体,染为一色。画作中茂林群山中的竹居柴扉、江河溪流上的小桥扁舟,呈现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和谐景象。
看过这幅画作的人,都会为它的色彩所着迷。的确,这幅画最成功、最了不起的地方是用青绿重彩来展现青绿山水的色彩处理方式。在王希孟之后的历代画家中,再也没有人像他这样为追求光感和色彩而如此大胆的设色了。因此,“只此青绿”亦为“青绿”之重彩,“只此”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独有。让我们来近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展开画卷,可见一座山峰直插云霄,丘陵连绵掩映着亭台水榭,对岸群峰秀起,一座大桥连接了两岸,远处烟波浩渺,山峦层叠,越来越高……深山中渔村人家、小桥流水……悬崖旁边,看似无路,对岸小船却又给了方向……山路深处,道路崎岖,群峰参差,直达高峰之险处。走出山路,登船抵达对岸,可见房屋错落有致,隐士惬意,淡然自在。远处高耸秀峰,与开篇的山峰遥遥呼应……
《千里江山图》被称为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生动地展现出山峰的高远、深远、平远之景,画中景物一览无余,自山下而仰山巅、自山前而窥山后、自近山而望远山的三远之景,编排精巧,笔触细腻。
将这样一幅画作展现于舞台,从创作角度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古代大写意山水画的典型代表作,舞剧《只此青绿》直接继承了这一特色,同时将抽象与写实相融合,成就了一台意境与美学相得益彰的优秀剧目。
1962年,东方歌舞团在建团晚会上表演了一支斯里兰卡舞蹈《罐舞》,该舞蹈对南亚的传统罐舞进行了改编,以东方歌舞团的艺术风格表现出来,这支舞编导也是运用了中国艺术中大写意的手法,在舞台上放置了两棵巨大的椰子树,后方设一个斜坡平台,增强舞蹈的意境。当舞蹈即将结束时,八位姑娘踏着优美的节拍,顶着水罐挥动手臂,扭动身姿,依次走上斜坡,留下渐渐远去的背影。此刻,舞台灯光转暗,天幕下一幅夕阳西下的金色余晖中,留下一幅动态的人物剪影,显现出人们热爱劳动和生活的真挚感情,有效增强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个优美的意境,我至今挥之不去。
徐珺蕊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编剧,她的文本创作经过反复研究与多次打磨后,终于将900多年前所作的《千里江山图》与当下时代完美融合,即王希孟画作完成之时与故宫博物院开展之际这两个时刻交会在一起,碰撞产生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魅力。
该剧设立的人物包括展卷人、王希孟、青绿、织绢人、磨石人、采石人、篆刻人、制笔人、制墨人。文本不是一般的故事叙述与情节设置,也没有诗词作为连接载体,而是营造一种“大写意”的场景感觉,从画作本身的元素中挖掘出“工匠”在幕后的付出,让这幅画饱满有深意。所以成画之时,呈现的是一种华夏民族文化艺术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内在的艺术之美。这也是《只此青绿》的编剧、编导们经过深度思考与探索的成果,他们试图通过舞蹈来表达中华文脉在今日不断绵延、传承、创新、发展,这是这部剧立得住的根与魂。
舞台上,编导、演员用群舞、独舞来分别展现与此画同等甚至超越的唯美意境。这些创新的舞蹈动作突破了传统舞姿舞韵的局限,特别凸显了独特的写意意境。比如,静待、望月、垂思、险峰、卧石等意象,用以凸显山石不同的形态与轮廓的硬朗感,尤其是舞蹈造型的“青绿腰”,代表险峻而又婀娜的山峦,给观众营造一个可以自由想象的空间,极具意象之义。
剧中主要人物展卷人、王希孟、青绿等,是舞剧的动线。展卷人反复出现在千年前与当下,与王希孟多次交流,演绎着王希孟作画时的心绪,从此又引出古代工匠们所付出的辛劳,逻辑上合乎情理,也很有文化内涵。同时,编导用舞蹈独段展现王希孟作画的过程,表达出作画的艰辛、苦思,既是他年轻的生命对艺术的追求,也给演员创作角色提供了充分发挥表演的空间。
王希孟与展卷人几次相遇都感人至深,当寒冬作画之时,他手抖动着下笔,是展卷人给他披上了外衣,此刻让演员张瀚“每每泪流不止,不能自已”。结尾入画之时,王希孟与展卷人对面拱手行礼,王希孟嘱托:“我已将画完成,此后交由你了!”展卷人回应:“我必定将它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这不仅是一次动人的交接,也是一个动人的历史回响。
观众也会在这写实的具象中体会到那种不可言喻的心灵的震撼,这种艺术的感染力会在这种大写意与写实的融合之中,让观众的心灵得到洗礼。当我坐在不算太大的影院,静静地观赏这部影片时百感交集。电影镜头的近景多且清楚,可以看到工匠们的近影及面部表情,如织绢女的秀丽,采石人的攀登,制笔的精细,研墨的轮转……都胜于舞台展现,特别是当王希孟完画后回眸的那一段镜头,双眸充满泪水的特写,十分生动传神。每一位工匠的脸部大特写,如织绢女、采石老人、制笔师傅、制墨师傅……似乎都在祝福王希孟,好像在说:“天降大任于你,而你已完成,我等也已尽力!”这像是王希孟与工匠们最后的告别,也是他对观众的最后告别。
此时,泪水已湿润了我的双眼,激动、感慨一起涌来……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感染力吧。我想,如果我们既能欣赏舞台诗剧,又能观看影片,那是最好的,更能体会到编导们创作这台舞蹈诗剧的初心。
东方演艺集团的大写意与写实相融汇的风格始于1962年,在1982年建团二十周年时成熟完善,如今又在《只此青绿》这部舞剧、电影中更加具象,这是传承,也是发扬。
《只此青绿》作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的巨作,作为向广大观众推荐的一部优秀剧目,2021年至2024年期间已在全国70余个城市演出600余场,出访过中国香港和澳门、新加坡、土耳其、俄罗斯、美国等地区和国家,被广泛赞誉,并获得了文化和旅游部授予的文华奖。希望大家都能走进剧院、影院,去感受它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