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个人风采

选择字号:

王世光:爱上流动的音乐

2020-11-10    来源:中国老年文化

王世光因《长江之歌》出名,但这只是他丰厚音乐创作的冰山一角。他深知,自己为《长江之歌》谱曲,源于心中承载了太多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中国歌曲创作事业的热爱。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中国民族歌剧事业中,在这块园地中耕耘不止。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慨……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36年前,一曲《长江之歌》响彻大江南北;2007年,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搭载30首乐曲进入太空,其中就有《长江之歌》。这首歌的曲作者就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王世光。

王世光因《长江之歌》出名,但这只是他丰厚音乐创作的冰山一角。他深知,自己为《长江之歌》谱曲,源于心中承载了太多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中国歌曲创作事业的热爱。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中国民族歌剧事业中,在这块园地中耕耘不止。

一曲《长江之歌》唱响大江南北……

1983年,正当全中国迎来新的历史时代,重塑民族自信、重新融入世界之时,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了24集电视专题片《话说长江》。这部片子的音乐一下子响彻了大江南北,从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屏中播放出来,尤其是片首曲,音乐的旋律厚重中透出明朗,朴实中蕴含着华美,表达出一种浩瀚的情怀。

虽然一直在北方生活工作,但王世光称自己是“长江的儿子”。1964年,23岁的王世光还是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他第一次见到长江,心灵受到极大震撼。他说:“那时坐火车、坐轮渡,那么近距离地触摸母亲河,我有种莫名的感动。”1983年,他又到武汉、宜昌、秭归、葛洲坝等地采风,长江的壮丽雄奇让他惊叹,震撼着他的灵魂!他把这一切化入片首曲中,通过屏幕与电视观众的爱国情感产生了共振,在观众的要求下,发动了为片首曲征集歌词的活动,曲词相合产生了《长江之歌》,一问世便成为经典。

20多年后,当中央电视台拍摄大型记录片《再说长江》时,王世光又担任配乐作曲,再次为长江谱曲,他心中咏唱长江的旋律再次喷涌而出。

《长江之歌》这首优美的艺术歌曲只是王世光音乐创作的一部分,歌剧、音乐剧是他创作的基座。他创作的歌剧、音乐剧有6部,这在中国作曲家中显得较为突出。

梦想学习“凝固的音乐”——建筑,王世光却发现自己迷上了“流动的建筑”——音乐

王世光出生于黄海之滨的青岛,成长于齐鲁大地的济南。王世光常说,他们这代人的命运是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在青岛上小学时正值“抗美援朝”期间,他打着腰鼓,载歌载舞到基层慰问演出,给志愿军写慰问信、做慰问袋,充满着做祖国小主人的热情。

王世光的中学时代是在济南的山东省实验中学度过的,他学习成绩优异,当时梦想考上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建筑,不想后来却迷上了音乐。1955年,他受到缪斯女神的惠顾,为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和郭沫若先生的话剧《棠棣之花》中的诗作谱曲。随后,又创作了一首反映中学生生活的作品《我们的理想》,这首作品曾获得济南市音乐创作一等奖,这激发了他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

1958年,他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课老师罗忠镕先生讲课内容非常广泛,为学生打开了宽阔的艺术视野和探索性创作空间。

毕业时本想写一部交响乐作品的王世光,刚刚写完第二乐章就被派去参加农村文化工作队。1963年7月,他回到北京,被分配到人民音乐出版社当编辑,在办公室一坐就是13年。怎奈寂静的办公室无法抑制内心仍在涌动的创作激情。从1973年起,他便利用业余时间为中央电视台写了不少专题片音乐,成为最早的电视音乐作曲者之一。1976年,中央歌剧院将他调去任驻院作曲家。

刚调到中央歌剧院,王世光就接到为中国新歌剧《白毛女》和《刘胡兰》配器的任务。1977年,当歌剧《白毛女》在空寂了10年的歌剧舞台上重新亮相时,久违的观众感到耳目一新,管弦乐配器色彩丰富,使这部民族歌剧焕发了新的光彩。歌剧《刘胡兰》的管弦乐部分更为娴熟,多处体现出配器者对于戏剧性的把握。通过这两部歌剧,王世光感悟到了歌剧中戏剧因素与音乐因素的融合问题,走出了歌剧创作的成功之路。

1981年与作曲家蔡克翔一起合作的四幕歌剧《第一百个新娘》,则全面展示了王世光的艺术才华。《第一百个新娘》运用了我国维吾尔族的音乐素材,依据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写出了生动鲜活的音乐,使得剧情发展一波三折,人物的喜怒哀乐栩栩如生,幽默的笑料一一抖出。这部歌剧一经首演,便受到欢迎,当年获文化部新剧目奖、音乐奖,前后大约演出了80余场。其后,分别由香港、新加坡的艺术家在当地演出;1982年由香港唱片公司录制发行了全剧唱片;1989年至1990年期间,台湾艺术家演出这部歌剧达十几场,揭开了两岸歌剧艺术交流的序幕,令台湾同胞看到了祖国民族歌剧的创作风貌。

1988年11月起,王世光开始担任中央歌剧院的院长。尽管事务繁忙,他仍然割舍不下歌剧创作的情怀。1991年,由他作曲并担任编剧之一的四幕歌剧《马可·波罗》由中央歌剧院首演,成为我国交响性音乐思维美声歌剧创作的典范。台湾著名指挥家陈秋盛认为,这是一部扎根于民族土壤当中的出色歌剧,对于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极具价值。

王世光的歌剧已经成为中央歌剧院的保留剧目,也是中国重要歌剧剧目中的一部分。今年,中央歌剧院的歌剧《马可·波罗》音乐会版在国家大剧院演出。

作曲成为他终生追求的生活方式

2000年6月,王世光辞去院长职务,心中的创作热情并未随岁月流逝而消减,又在一块全新而又广袤的创作领域中耕耘,迎来了新的创作高峰。

他发现,在交响乐体裁中,运用人声的交响乐作品,尤其是大型交响合唱和交响清唱剧最具有思想和艺术的深度,极具震撼力,但这些体裁要求作者对管弦乐和声乐的形态有精到的把握能力,国内在这方面的创作较少。王世光通过歌剧、音乐剧的创作实践,全力以赴地在交响合唱和交响清唱剧方面进行不懈探索,收获甚丰,许多作品问世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今,两鬓斑白的王世光仍孜孜不倦地耕耘在音乐的沃土里。用他自己的话说:作曲已成为他终生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

上一篇:
下一篇:

 离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