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个人风采

选择字号:

王家安:关于贴春联的那些事儿

2019-01-30    来源:《中国老年文化》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ucut1548922282233_123


临近年关,春联就越受青睐。尤其是这几年,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人们也越加重视回归本土的“年味儿”,春联文化在现代潮流演进中又掀起新的热潮。

别的不说,就说习近平同志,就在复兴春联文化的实践中带了好头。近年的公开报道中,习近平同志给甘肃定西的农户送过春联,给民主党派人士用春联拜年,也到江苏的基层社区称赞过学生书写的春联……也许正是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关注下,春联文化也成为主旋律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014年春节以来,以中宣部宣教局为代表的各级党政部门,对于春联的重视程度,一度升温这几年接连组织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联征集活动,尤其是央视网春联征集活动,活动消息还在《新闻联播》几次播报,影响都十分广泛,复兴春联文化的氛围更加浓厚。于是,可惜的是更多年轻人开始关注春联,关注春联文化。

说起春联文化,许多人会想到宋代王安石的一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是古已有之的传统,并且这个传统总会和富有神话色彩的“桃符”联系在一起。王安石诗中无论“新桃”、“旧符”,说得都是“桃符”。

在以神话著称的《山海经》里,桃符的故事描最为生动,说“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山上有大桃树,“其屈蟠三千里”,想来是多少座摩天大楼叠加之高,何其壮哉!雄壮之余,不乏魔幻。在桃树东北方,有一“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位神人,一曰“神荼”(音‘伸舒’),一曰“郁垒”(音‘郁律’),这二神专司一事,将那些作祟的恶鬼捆绑后拿去喂虎。鬼邪之类自然惧之。于是,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何不将其请进家门,用来驱邪?这二人,就顺理成章,成了最早的“门神”。至少在战国时,人们在年初祈福禳灾之时,就已将他们的形象刻画于桃木板上,悬之门楹,形成了“桃符”雏形。目前,已知存世最早的桃符,是出土于甘肃“居延汉简”中的几枚桃符,是将几寸长的桃木削成锥形,上端画有大眼睛的人像,颇似近来流行的卡通人物“小黄人”。而广为认可的“神荼”、“郁垒”造型,是汉代画像砖上出现的一对魁梧勇士,衣带飘举,不失威严,颇有汉魏风骨。

关于桃符,汉代及以前的著作《左传》《战国策》《淮南子》《山海经》《论衡》等皆有描述,并不忘强调其“刺鬼”、“御凶”的禳灾功用。此后历代典籍,“桃符”也皆有涉猎。而宋元以降,许多场合又将桃符与春联混为一谈。却只是强调了春联与桃符共有的祈福禳灾功能,而未说明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于是,我们结合古代文学发展脉络,大体推测出这样的一个春联诞生的“路线图”:先民们认可桃符祈福禳灾的功用后,逢年过节,桃符便频频登场,起初是刻画二神图像,可毕竟有美术功底的人不多,后来为简便起见,就索性只写有“神荼”、“郁垒”的姓名;再后来,年年只写这四字,又觉单调,便有机灵人思索着写两句吉祥话。于是至少在唐代,我们从敦煌藏经卷上见到了“立春之日,书门左右”的吉祥话。而这时,春联还未出现。因为众所周知,包括春联在内的楹联是格律文学,其成型必须等格律成熟之后。而唐代四声普遍通行,调节平仄,在诗文创作中渐成习惯。在这时,考虑到门之对称,加之自古受到的“对称统一”思想影响,自然会有人想到将写在门之左右的吉祥语,定格为相互对称、讲究文采的对偶句,来替换陈年旧词的“桃符”。终于,约在唐末五代后蜀时,出现了后蜀主孟昶那有名的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目前已知有史记载的最早一副春联。

这样简单的梳理,其实已走过上千年的历程。在这上千年里,从“桃符”开始,也衍生出了许多在春节用于粘贴悬挂的祈福用品。结合桃符属性,可将其分为“桃”、“画”、“文”三个类别。一是“桃”,桃符因桃木而制,桃木自然就具有辟邪功用,自古也就有了于门窗之上,悬挂桃符、桃人、桃弓、桃剑、桃印等习俗;二是“画”,即画门神,由神荼、郁垒画到了秦琼、尉迟恭,以及绚丽多彩的年画、春胜;三是“文”,由只写二神姓名,演变为写祈福文字,再后来详细分为春联、春词、春帖多种文体。如宋人《岁时广纪》记载:“桃符……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在此时,“桃”、“画”、“文”三个属性都被发挥并加以利用。而传承至今,如“春帖”、“春胜”等许多概念已渐行渐远,只有那两行红红的春联,成了当下我们续接华夏古民俗的唯一普遍适用的载体。春联,也成为春节期间全球华人有关“年味”的一个重要符号。甚至有人算过,每年华人贴的春联连在一起,竟可把地球绕成一个“红线团儿”。故而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这也是一场全世界范围内,规模也极为壮阔的全民性文艺活动。

当我们庆幸如今许多家庭还记得贴春联这个年俗时,也会因一点新问题而烦恼。由于未能同古人一样受到传统格律文学的基本训练,现在许多人其实并不知春联之上下联到底该如何张贴?少不了“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联挂错门。”为避免这样的尴尬,不妨在这里向普通读者支上两招。先是分清上下联。一副春联,由上、下联和横批组成,横批大家都明白,可如何区分上下联?关键看最后一字。根据格律规定,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结尾,下联则是平声。按照普通话新声,即将一声、二声归为平声,三声、四声归为仄声,这样,就能区别绝大多数的春联。比如“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第一句结尾的“绿”字是四声,为仄声字,这句就是上联。但也有不好区分的。一些古联是用“古声”创作,其中多数字读音和普通话一样,可也有个别字,今平古仄,区分起来有点麻烦,则需要再掌握一些常见的古仄声字,比如:福、蝶、发、得、德、吉、石、竹这些字,在春联中较为常见,在“古声”中都是仄声字,如果遇到这些字结尾的春联,就要稍加留心。区别了上下联后,就要知道怎么贴?根据习俗,上联贴在上方位,即当你面对家门时,上联贴在你的右手方向,下联反之。至于横批,最好从右往左书写,而现在也有从左往右写的,也已约定俗成,便不再苛求,怎么都行。贴春联时,有的还喜欢贴“福”字,一般房门上的福字,则不提倡倒着贴,要端端正正贴,才有“出门见福”、“福入家门”的彩头。

大家还比较关注,什么时候贴春联合适?这也没有成文约定,我们只能从古人习俗中去摸索总结。清人梁章钜《楹联丛话》写道:“紫禁城中各宫殿门屏槅扇皆有春联,每年于腊月下旬悬挂”,这是清代皇室的贴法;稍晚出版的《燕京岁时记》记载,“祭灶之后,则渐次贴挂”,这是从农历腊月二十三以后算起;还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民谣:“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九,贴倒酉;三十夜,守一宿。”是在祭灶之后,准备春联,等到除夕前一日张贴。而现实中,因各地习俗不同,贴春联的时间一直不尽相同。总结前人经验,我们认为最好是放在除夕下午到傍晚这段时间。过了除夕,万象更新,所以赶在除夕临近贴春联,寓意最好。但除夕当晚,许多人家都忙着做年夜饭、看春晚,有的还要祭祀、游乐,事情较多。趁着下午饭前这段空闲时间贴春联,室外光线也好,应是目前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较为可取的时间了。

年年岁岁春相似,岁岁年年,心境、家事总不相同。有道是春色无心添笔墨;联文有意寄襟怀。”大家不妨回归传统,自己动笔写一副自家的春联,不在乎文辞工整、字迹好坏,只要能参与其中,那这两行文字终究会凝聚着一家老小的美好祝福,终究会成为来年幸福生活的两行注脚。

上一篇:
下一篇:

 离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