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风采 张军 许先锋

选择字号:

陕西三原画痴侯耀洲

2017-04-17    来源:中国老年文化

侯耀洲

侯耀洲

丙烯画因其为细笔画而被称为画坛上的“少数民族”,针管般的画笔因表现存在题材的局限而令许多画者却步,所以从事这类画的画家少之又少,而有所建树的就更是屈指可数。侯耀洲是这块领地的佼佼者,也因其别具一格的画风而在当代画坛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奔腾》《深秋》《腾午的母亲河》等多幅丙烯画作品入围全国美展。

侯耀洲的另一个身份是舞美设计。他1969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1980年在中央歌剧院从事舞美设计,一直到他退休。他的这一生,可以说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心爱的画画事业。

少年便痴迷

1944年,侯耀洲出生在陕西耀县,成长在三原县。三原县是有名的文化艺术之乡,曾出过多位书法大家,比如于右任,同时三原县的剪纸、刺绣等民间手工技艺自古以来也都十分出名。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童年的侯耀洲。

从记事起,侯耀洲就对绘画十分着迷。他依稀记得,自己在小学的时候就能自觉地去写生,在地上画,在墙上画,只要触手可及的地方都成了他的画布,留下他稚嫩的线条。在七八岁的时候,他就会用毛笔在玻璃上画倒影像,然后在玻璃一侧点上蜡烛,影像便投在墙壁上,像放电影一样,看得人啧啧称奇。

从小学五年级以后,便开始和同学一起出去写生,画人画风景画建筑等等。刚开始也没有老师教,都是一帮孩子们一起,拿着铅笔头一天天地自学自画。就以画人来说,他们每天都跑到茶馆、剧院门口、火车站等地方,趁着别人不注意,去画人家的速写和素描。这种街头的锻炼,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

侯耀洲回忆说,自己能够走上画画的道路,是因为遇到了很多恩师。一位是他的小学美术老师李农。一位是他辍学在家到县文化馆苦学绘画的辅导员李文兴。李文兴是他在绘画上的启蒙老师,教他画素描,画陶瓷、石膏罐、人头像等等,让他真正踏进了专业美术的门槛。还有一位是他的母亲,这个善良朴实的女人在旧社会是一名民间艺人,善于画枕头花,正是母亲对他的熏陶启蒙了他对画画的兴趣。

进入高校深造

侯耀洲并不满足自学,他一门心思要去专业学校学习绘画。1963年,侯耀洲初中毕业就去西安报考了西安美院附中,结果因为文化课不及格,没有考上。万般无奈,侯耀洲就回到了家里,成为一名农民,参加了劳动。但在繁重的农活之余,他从未放弃绘画的梦想,一直坚持练习画画。1964年,因为国家困难时期,很多学校都没有招生,一直到1965年,21岁的侯耀洲才迎来了人生的转机。

1965年,中央戏剧学院和西安美术学院以及其他很多高校一起到三原县这个艺术县特招美术生。李文兴老师得知之后,就连忙托人给他带话。当时他正在地里收麦子,听到了消息可谓兴高采烈,连忙背上自己平时的百余幅画赶到招生的地方。

当时中戏和西安美院是在一起招生的,招生办的老师看到侯耀洲的画都很吃惊,觉得这个来自农村的年轻人怎么会有如此深厚的绘画功底。于是就让他以“农村姑娘”为题,在半小时之内在现场作画。侯耀洲略微构思之后,便拿起画笔,在纸上刷刷点点画了起来。不到十分钟,一个美丽大方的农家姑娘就呈现在了人们面前。两个学校的老师,都十分高兴,就问他的意见,是想去中戏还是西安美院。在那个年代,北京对于全中国的年轻人都有着无可比拟的吸引力,所以他最终选择了中央戏剧学院。于是,侯耀洲考进了中央戏剧学院的舞美系,没有读高中,直接上了大学。

入学之后,他真正接触到了很多美术大家。他的老师冯法祀先生,是徐悲鸿先生的助理和学生,还有齐牧冬老师、张重庆老师、李畅老师等等,都是当时著名的舞美和绘画大家。这让他十分兴奋,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艺术的养分。

然而好景不长,才不到一年的时间,文化大革命便来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了。他和老师们一起被下放到了农村。然而又有些幸运的是,侯耀洲在农村的时候,是和冯法祀先生在一个组的,睡一个大通铺。于是在文革期间,他跟冯法祀先生有了很多交流探讨的机会,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在此期间他就开始喜欢上了印象派,经常临摹莫奈的画作。冯法祀先生对此特别欣赏,说临摹是学古人的名人的绘画经验和技巧,感受作者的感情,体验作者的情味,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鼓励侯耀洲坚持临摹下去。如此,即使在那样纷杂的社会环境中,侯耀洲的绘画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小学的时候,老师曾经布置了一篇作文,叫《我的理想》。侯耀洲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理想是当画家和解放军。老师看了之后就批评他说,理想只能有一个,要么是画家,要么是解放军,怎么能一心二用,既当画家又当解放军呢?然而大学毕业后的工作分配,却让儿时的两个梦想都成真了。

当时由于他出身好,思想积极,一个哥哥也是解放军,因此,毕业那年,就把他分配到沈阳军区文工团从事舞美设计工作。这个工作兼顾了他画家和解放军两个梦想,让他每每提起,都十分自豪。

穿上军装的侯耀洲对画的着迷一如既往,他的业余时间又被绘画和读书填充着。一有闲暇,就到处去写生,沈阳周边的景被他画了个遍。而且相对稳定的环境,让他有了更多的读书机会,不管是外国大师的名著,还是中国古代的画作,他都买来借来仔细品读观摩,恶补大学时代本应得到的营养。

创造自己的作画风格

1980年,复员的侯耀洲又回到北京,在中央歌剧院从事舞美设计。这时候改革开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了,侯耀洲积累多年的绘画热情也开始喷发了出来。

1985年,他为人民大会堂西藏厅绘制了两张巨幅壁画《今日的西藏》;1986年,他在拍电视剧间隙绘制的钢笔画《浏阳河之夏》入选了第八届全国美展。而且当时中央歌剧院歌剧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舞美部分就由侯耀洲等三人负责创作设计。最终一个个剧目如《图兰朵》《异想天开》《音乐人》等,进入美国波士顿歌剧院、百老汇音乐剧院表演,获得很大成功。负责舞美的侯耀洲也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这些成绩让他始料未及,可以说,他成功了,但他却没有止步。他在美国的一次展览上再次看到了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画作时,所产生的强烈震撼,让他由此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绘画之路。

在这以后他又迷上了液体丙烯画,他用丙烯画线条的作画方式,将印象派和中国古典水墨画的特点融为一体,创出了自己的风格。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地修改,有时一幅画下来竟然需要一个多月时间。除了吃饭睡觉,之外所有的时间都在作画!

在作画过程中,他又深感自身还是有不足的地方。对于西方的创作理念还有些吃不透。于是在1990年,46岁的侯耀洲又到美国俄亥俄大学戏剧学院进修研究生,虽然两年后因回国照料生病的妻子而没有拿到毕业证,但西方的很多创作设计理念他却一一揽入怀中。这对以后他的绘画和舞美设计来说,又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香港回归的时候他设计了《宋王台》话剧的舞美。先后五次奥运会展出他创作的丙烯画作。香港回归倒计时的大型文艺晚会他任服装总设计。他还为很多知名演员如宋祖英等做过服装设计……

反哺社会

侯耀洲在绘画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对于以前取得的成就,侯耀洲似乎还没有时间细细品味,他觉得自己离自由、奔放、灵动表现主题的最高境界还有很大距离。只要生命不息,他就作画不止,艺术无止境,探索无止境。

据我们了解,侯耀洲被人称为“公益画家”,在“支援汶川地震灾区”、“抗击非典”、“太阳村儿童”等许多主题公益的活动中都有他的身影……当我们问起他的这些公益行为,他说,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得到过许多人无私的帮助,所以也希望自己能将这种善行的接力棒传递下去,“别人有困难找到自己,自己便会产生义不容辞的想法。”

“生长在中国的土地上,为自己的民族,为身处的社会做一些事情,不仅能让自己的艺术有所展现,更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因而要积极参与其中,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没有虚度。”

在采访的时候,笔者曾经建议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做一个回忆录,以让自己的事迹去感染更多热爱艺术的人。他说:每天的时间用来画画还不够,哪有时间干那些事儿。当时一说引得大家一阵大笑,回头一想,却又让人不禁对这位三原县走出的画家,产生了一种由衷的敬意。他似乎是将自己所有的生命都奉献给了绘画。如此简单如此痴,让人赞叹让人服。


上一篇:
下一篇: